豐田公司希望在上海建立一個獨資的電動汽車工廠,還要獲得和特斯拉當年入駐時一樣的待遇,計劃生產雷克薩斯電動車。我們能答應嗎?
豐田章男親自來到上海出席活動
特斯拉當年和上海簽一個對賭協議:
1、允許特斯拉全資,
2、上海以98億元出售86萬平方米的土地給特斯拉用于汽車的生產建設,
3、上海向特斯拉提供400億元人民幣貸款,利率為當時的3.9%。
條件是:
1、保證從2023年起,每年向上海納稅22.3億人民幣,如若完不成,特斯拉所占土地全部歸還,
2、特斯拉未來五年再設上海超級工廠,投入資本不低于140億人民幣,
3、特斯拉上海工廠供應鏈的零件,在2029年實現全面國產化。
首先要明白,我們本不允許外國車企在國內全資建廠,只能走合資路線,特斯拉這算是“超國民待遇”了。特斯拉與上海談判是2018年,一期工廠開建是2019年的1月,設計年產能是25萬輛,可見兩者的合作非常融洽、順利,它們的合作在當時是各取所需的。
6年前,我國的新能源車企騙補嚴重,根本沒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技術,被大洋彼岸的新能源公司甩了幾條街,時至今日,特斯拉的三電技術都是第一梯隊的,簡單來說就是用更小的電池跑更遠的續航,在車身設計、生產工藝、成本控制、集約化管理等,特斯拉都是當之無愧的世界一流。
但如此優秀的特斯拉在6年前并不能大批量交付產品,因為它的車只是設計的先進,美國的制造業基礎無力批量制造,特斯拉也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生產,消費者們望眼欲穿,在產能問題、資金不足等麻煩困擾之下,馬斯克極度絕望。
恰好,我們就是資本充足、制造業能力超一流的國家,卻苦于無法突破技術壁壘,不能提供優秀的電動車。于是,上海市和特斯拉一拍即合,我們給予特斯拉公司資金、供應鏈等多方位的支持,歡迎他來招人、建廠,把它當作刺激國內新能源企業進取心的一條“鯰魚”。
6年后的今天再看,這是非常英明的選擇,特斯拉也不愧是世界一流的新能源車企,它的技術路線、管理模式和生產工藝創新,深刻地改變了全球汽車制造業,單單一項車身整體壓鑄工藝就讓無數車企追捧、模仿,以至于車圈出現了“無壓鑄、不新能源”的聲音。
筆者最看重的還是特斯拉優秀的管理模式,它的零部件供應商都是世界500強企業,零部件價格非常高,員工待遇也比其它國產品牌好很多,按理說車的利潤應該不會太高才對,即便是它的單車售價都不算低,但神奇的是,特斯拉的單車利潤一直在10%幾以上,最高的時候能做到20%多,這才是值得我們重視的地方。
如今6年過去了,國產新能源車企在殘酷內卷中突圍,比亞迪、蔚小理和華為系都有自己的優勢技術,國產新能源車的產品力已經趕超特斯拉了,所以這條鯰魚在國內的日子并不好過。
特斯拉今年的月銷量同比去年幾乎都在下降,今年2月它生產了6.36萬輛新車,而銷量僅有3萬輛多一點,庫存壓力相當大,以至于它不得不降價促銷,同時讓員工采用雙休制,以降低產量。
但即便如此,我國的供應鏈也是特斯拉向全球供貨必不可少的,以鋰電池為例,我國擁有全球85%的鋰電池制造能力,妥妥的壟斷級別。因此,在我們這生產汽車的成本肯定是最低的,在國際上最有競爭力,所以哪怕賣的不好也要擴建工廠,上海的特斯拉工廠二期已經在建設中,設計目標是年產Model 3和Model Y 約45萬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