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的角度來看,人工智能發展還面臨較多挑戰,除了基礎設施、數字素養方面存在一定鴻溝,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方面,也存在較大鴻溝。這些鴻溝,會不斷阻礙全球人工智能的發展,也對全球治理帶來較大的影響。”7月4日,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以下簡稱“WAIC 2024”)開幕式上,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院長薛瀾發表對于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的看法。

薛瀾指出,過去半年,對于聯合國制定的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GDs)執行的結果不容樂觀,甚至還有所倒退。有研究表明,AI會對134(79%)具體目標產生促進作用,對59個(35%)會產生阻礙作用。
人工智能帶來的技術風險包括出現技術“幻覺”、數據安全、算法歧視等問題,但從人工智能系統長遠的影響來看,AI的自主發展可能會威脅到人類社會,這一風險不容忽視。如何推動人工智能健康發展,讓其收益最大化,同時將風險降到最低?
薛瀾稱,中國在過往的實踐中,已經建立了相對完整的體系。從技術底層上,針對算法數據有一系列治理方面的規則,比如2019年,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專業委員會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則——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能》,此外,針對特定問題和應用場景,也制定了相應的治理規則,構建了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治理體系。
薛瀾指出,對于AI技術發展帶來的智能鴻溝,當前大家可能關注度不夠,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建立國際交流及防控體系,加強政府之間多雙邊對話機制,同時希望能夠以科學共同體力量助力國際治理機制全面完善。
薛瀾呼吁,希望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真正能起到綜合全面協調的作用,今年聯合國剛剛通過加強人工智能能力建設國際合作決議,希望能夠通過共同努力打破各種壁壘,同時也需要產業界和科學界共同努力推動人工智能合理發展。
澎湃科技(www.thepaper.cn)注意到,在今年夏季,6月的達沃斯論壇AI專題一場名為“各國準備好迎接人工智能了嗎?”的會議上,薛瀾曾坦言中國AI發展面臨的挑戰:AI技術的發展遠遠快于中國監管制度、相關法律法規的發展;AI帶來的問題是多元的,但沒有監管機構可以覆蓋到問題的方方面面,這讓監管變得復雜,部門之間的協調顯得更為重要。
WAIC 2024大會“以共商促共享,以善治促善智”作為主題,聚集世界各國代表、頂級專家學者、行業精英、初創團隊等,共同探討在人工智能深度發展時代下的熱點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