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由復旦大學工程與應用技術研究院智能機器人研究院研發的“光華一號”人形機器人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亮相。它也是今天上午在WAIC亮相的人形機器人“十八金剛”中唯一一款高校制造的人形機器人。
融入多巴胺激勵機制,這款機器人懂得“喜怒哀樂”
身高165cm,體重62kg,從外觀上看,“光華一號”在外形上與人類相近,全身擁有45個變傳動比的混聯智能關節和層次化生成式具身大腦模型,以最小自由能原理驅控關節、軀體和全身,能夠自如地擺動手臂和直立行走。
“光華一號”人形機器人。本文圖片均為復旦大學供圖
值得一提的是,團隊不僅攻克了人形機器人的直立行走難題,還讓“光華一號”還能在面部顯示屏上做出喜、怒、哀、樂四種表情,讓人在與之交互的過程中能夠有更加直觀的情感體驗。
“我們認為護理機器人不光要有智能,還要有情感。理論上說,我們還可以讓它做出更多的表情。”工程與應用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智能機器人研究院院長甘中學介紹道,這也是“光華一號”與其他人形機器人的最大不同之處——能夠讀懂人的表情,并生成相應的情感回應。
“光華一號”能夠讀懂表情并生成情感回應。
為了實現這一功能,研發團隊融合類腦啟發的動因與多巴胺激勵機制,采用多層次協調的激勵算法,使得感知和行為更加擬人化和精細化,形成可控的多模態情感生成模式。
“多巴胺和內啡肽是生物機制,我們在設計過程中學習融合了這一生物機制,形成一套AI算法邏輯,使得機器人能夠具備類似于人的情感。”甘中學解釋。
聚焦養老護理需求,預計年底推出試驗品
“我們進行市場調查,發現人們對人形機器人的最大迫切需求就是養老養生、健康護理。” 甘中學介紹研發背景時說,從一開始,團隊的研發目標就非常聚焦——要研發一款能夠適用于養老、護理場景的人形機器人。
“如果用像木頭一樣毫無感情的機器人去照顧老人,老人是體會不到類似親人一樣溫暖的感覺的。只有具備情感功能,才能真正做好護理。”甘中學強調。結合老年群體對于護理服務的情感訴求,團隊進一步細化了研發方向,力圖打造一款“行為要柔、情感要智、交互要親、全息至善”的人形機器人。
“光華一號”人形機器人
目前,這款機器人還處于實驗室研發階段,準備在四川、河南、江蘇、浙江等地開展測試,并不斷優化護理功能,確保動作更加安全、精準、柔和,比如把老人從床上扶起來、攙扶老人到廁所等等。長遠來看,團隊還可能將針對不同老人的個性化需求進行功能定制。
成果背后,這支由機械、生物、工程、計算機、大數據多學科背景成員構成的團隊,已圍繞項目研發兩年多時間。他們計劃今年底推出一款試驗品,明年嘗試開展小量產業化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