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接蘇錫常都市圈,西接南京,歷史文化名城鎮江可謂“左右逢源”。
當下,鎮江市委、市政府確立了“創新創業福地,山水花園名城”的城市愿景,“一體兩翼三帶多片區”的發展布局,正在書寫“鎮江很有前途”的生動答卷。
7月5日上午,江蘇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堅定信心、鼓足干勁、勇挑大梁——奮力書寫‘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題第六場新聞發布會,鎮江市委副書記、市長徐曙海等作情況介紹。
徐曙海說,鎮江地理位置優越,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南京都市圈建設等重大戰略疊加,既是機遇也是使命。鎮江將以更大的開放擁抱發展機遇,以更高的站位做好自己的事情,努力在融入和服務區域重大戰略中贏得主動。
鎮江的十年答卷
先看一組數據。
2014年以來這十年,鎮江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連跨三個千億級臺階,由2013年的2659億元躍升至2023年的5264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16.3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5.5萬元,均列全省第5位,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縮小至1.82。
鎮江城區。 本文圖片均來自 “鎮江發布” 微信公眾號
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環境質量改善也很顯著:能耗強度下降了38%,PM2.5年均濃度下降了49%,優良天數比率提高了16個百分點。
邁上現代化建設新征程,鎮江市委、市政府確立了“創新創業福地,山水花園名城”的城市愿景,“一體兩翼三帶多片區”的發展布局,以及“產業強市、創新驅動、融合發展”的戰略路徑。
除了聚焦于整體戰略的落地,鎮江還提出并集中力量推進了一系列重大舉措、重大改革和重大項目。
比如,培育“四群八鏈”新興主導產業,即重點做強四大產業集群和八條重點產業鏈,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當下,鎮江“四群八鏈”應稅銷售收入年均增速達到15%,2023年超過4100億元。
還有,實施“876”創新引領工程,加快集聚發展新質生產力所需要的科技創新資源。2020年以來,累計引進高層次領軍人才520人、大專以上人才12萬人。2023年,鎮江在“全國城市創新能力百強榜”中排名第31位。
機遇和優勢何在
作為滬寧線上的重要城市,鎮江西接南京,東接蘇錫常,向北和揚州隔長江相望。
江河交匯的鎮江,擁有全省最長的長江岸線,是國家級水路、公路、鐵路交通樞紐。
鎮江風貌。
鎮江有一定的科教人才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江蘇大學、江蘇科技大學等在鎮高校以理工科見長,鎮江在校大學生近15萬人,且周邊高校資源也十分豐富。鎮江還有著較低的生活成本,有利于企業降低經營成本。
如何將優勢轉化為發展態勢?
徐曙海表示,鎮江當下正面臨難得的機遇,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多重國家戰略疊加,將全面融入和服務國家戰略布局,以建設G312寧鎮產業創新走廊為重點,和沿線城市加深融合、擴大合作,推動優勢互補。
交通方面,鎮江將推進港口碼頭資源整合,加快發展多式聯運、構建“公鐵水空”立體交通格局,預計到“十四五”末,鐵路和水路區域貨運量可提高至3億噸。
鎮江毗鄰南京,背靠長三角,可利用的科創資源豐富。“我們將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強市行動,持續抓實空間布局、園區改革、項目建設、人才導入、數據管理等基礎支撐,讓創新創業‘千里馬’競相奔騰,努力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徐曙海表示,預計到“十四五”末,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的比重可提高至55%以上。
鎮江將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優化,加快發展抽水蓄能、光伏等綠色電力。預計到“十四五”末,綠色工廠產值占制造業總產值比重超過30%,國省考斷面水質優Ⅲ類比例穩定在100%,大氣環境主要污染物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深厚的人文底蘊,同樣是鎮江的“殺手锏”。徐曙海表示,鎮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3000多年文明史留下了眾多文化遺產。鎮江將統籌好保護、利用和傳承,把文化和經濟發展、旅游等相融合,為高質量發展打造新引擎。
產業強市有定力
在蘇南地區,和蘇錫常三市相比,鎮江算是“小塊頭”。
如何迸發“大能量”?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2020年以來,鎮江把“產業強市”作為城市發展的重中之重。
鎮江市發改委主任談沁磊表示,項目是硬實力,近年來鎮江聚焦項目建設精準發力。比如在提高項目建設質量方面,鎮江創新建立了項目的“前評估-后評價”,即項目落地前,要對它的質量、項目的畝均產出各方面進行評估;在項目建成達產三四年之后,要對項目進行回頭看,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承諾和對賭條件。
精準服務方面,圍繞項目的簽約、開工、投產三個環節,鎮江分別建立了相應的服務保障機制。在縣(市、區)的層面,大部分縣(市、區)每周六上午都會召開項目建設推進會,對項目招引的情況及在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問題、難題進行一一的研究部署。在發改委牽頭的市級層面,每周末都會進行項目的建設調度,把發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的交辦和會商。
培育產業鏈群方面,鎮江聚力打造“四群八鏈”,2023年銷售規模已突破4100億元,撐起了現代產業體系的“四梁八柱”。在此基礎上,鎮江還在拓展未來產業,比如低空經濟、氫能、儲能設施、生物醫藥等等。
項目建設的主體和載體就是在園區,離開園區講項目是缺乏支撐的。近年來鎮江也在提升園區建設,將55個工業園區(聚集區)整合為10個主體開發區和16個功能園區,并全面剝離省級開發區社會事務管理職能。
談沁磊表示,下一步,鎮江將繼續保持項目攻堅的熱度,圍繞“四群八鏈”主導產業發揮龍頭企業的作用,挖掘關聯項目資源,積極發揮招引、儲備一批優質項目。
鎮江市工信局局長李莉珺表示,鎮江將持續推動傳統產業加“數”前行,這個“數”指的是數字化;推動新興產業向“高”攀登,這個“高”指的是高端化;推動未來產業向“新”發力,這個“新”指的是新質生產力。
做優環境留人才
除了硬實力,鎮江也在不斷提升軟實力,比如營商環境。
談沁磊介紹稱,近四年來鎮江一直在打造“鎮合意”服務品牌,其寓意是鎮江讓人滿意,讓企業家合意。
在市級層面,鎮江建立了一個包含2000多名評議員的營商環境的評選,對每個季度的營商環境進行評價。今年一季度,鎮江營商環境滿意率是99.4%。“但我們更關注的,是如何讓剩下的0.6%滿意。”談沁磊表示,對此,鎮江將重點做好三個環節的工作。
第一個環節是投資。圍繞項目簽約、建設和投產,鎮江實行建設審批“一件事”改革,加快項目開工前手續辦理,推動報批、時效和材料都分別大幅度壓縮,“拿地即開工”逐漸成為常態化。
第二個環節是興業。融資方面,鎮江常態化開展政銀企對接,讓普惠金融有效“貸”動經濟社會的發展。減稅降費方面,鎮江以“真金白銀”減負擔、提信心,今年已經累計減稅、退稅、降費41.1億元。
第三個環節是克難。鎮江已經連續兩年開展惠企“鎮”行服務企業活動,每個季度都會開展走訪,幫助企業家及時解決問題,現場不能解決的,帶回來形成交辦機制,通過營商環境的交辦機制能夠迅速的限期給予解決。
人才聚則城市興。鎮江還一直重視人才工作,近年來持續推出“金山英才”計劃、大學生“聚鎮”計劃等引才政策,累計投入人才專項資金18.77億元,年均增幅超25.8%。
鎮江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張克介紹稱,目前全市人才資源總量達68.51萬人,高層次人才占比近10%,連續四年躋身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前50強。“可以這么講,山水花園名城鎮江,已經成為天下英才創新創業的集聚地和福地。”張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