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各位追奧運的小伙伴們!昨晚的乒乓球混雙決賽,你們看嗨了嗎?"莎頭"組合為中國代表團再添一金,簡直是太牛了!但是等等,你們有沒有注意到賽前的一個小細節?沒錯,就是咱們的"初代大魔王"鄧亞萍拿著一根紅棍子在地上敲了三下!這是啥操作?難道是在施法給"莎頭"加buff嗎?

別急,今天咱們就來扒一扒這個看似簡單卻大有來頭的"敲三下"究竟是個啥玩意兒!
首先,咱們得澄清一下,這可不是鄧亞萍臨時起意玩的什么新花樣。實際上,這是巴黎奧組委特意安排的一個環節,叫做"special countdown"。聽起來是不是很高大上?但是別被這洋氣的名字唬住了,這玩意兒的來頭可大了去了!
你們猜怎么著?這個看似普通的"敲三下",竟然是一個有著400多年歷史的法國戲劇傳統!沒錯,就是那種穿著華麗服裝,站在舞臺上朗誦莎士比亞的那種戲劇!怎么樣,是不是覺得突然高端了起來?

那么問題來了,戲劇傳統跑到奧運會上來湊什么熱鬧呢?
別著急,咱們慢慢道來。這個傳統在法語里叫做"les trois coups",翻譯過來就是"三擊"。據說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紀,跟一位叫莫里哀的大佬有關。這位莫里哀可不是一般人,他可是法國戲劇界的泰斗級人物,就跟中國的曹雪芹、莎士比亞差不多的地位。
想象一下,在那個沒有現代化舞臺設備的年代,沒有燈光、沒有音響,你讓觀眾怎么知道戲要開始了?聰明的莫里哀就想出了這么一招:在戲開始前,找個人拿根棍子在地上敲三下。這一敲不要緊,立馬就成了法國戲劇界的傳統,一直流傳到今天。
但是等等,這不還是沒解釋為啥要敲三下嗎?別急,這里面大有學問!
第一下,是在提醒演員們:"伙計們,該上場了,趕緊準備一下!"
第二下,是在告訴后臺工作人員:"各就各位,咱們要開始了!"
第三下,才是對觀眾說的:"各位觀眾,請安靜,戲要開始啦!"
是不是覺得這設計很巧妙?一舉三得啊!但是話說回來,這跟奧運會又有啥關系呢?
其實啊,這就要歸功于巴黎奧組委的腦洞大開了。他們是這么想的:奧運會不就是一場大型表演嗎?運動員是演員,觀眾是觀眾,那不如我們把這個傳統搬到奧運會上來,讓每場比賽都充滿戲劇感!
而且你們發現沒有,負責"敲三下"的人可都不是一般人。像鄧亞萍這樣的體育明星,還有網球界的傳奇人物比利·簡·金,都參與了這個儀式。這不就相當于給比賽加了一道開胃小菜嗎?觀眾一看,哇,大明星來了,肯定更來勁兒了!

但是別以為隨便找根棍子就行了。這個用來"敲三下"的棍子可有講究了。它有個很威風的名字,叫"準將"(brigadier)。不是軍隊里的那個準將啊,就是個棍子的名字。這根"準將"還得包著紅色天鵝絨,外面再裝飾一圈金色的小石頭。你看,是不是很有格調?

說到這兒,你們有沒有覺得,這個傳統其實挺有意思的?它不僅僅是個簡單的儀式,更像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想想看,400多年前的戲劇傳統,現在竟然出現在了奧運會上,這是不是很神奇?
而且,你們發現沒有,這個傳統其實跟體育比賽有異曲同工之妙。比賽開始前,裁判也會吹哨子或者喊"開始",不也是在提醒運動員和觀眾嗎?只不過法國人把這個過程搞得更有儀式感了而已。
說實話,我覺得這個創意挺棒的。它不僅讓奧運會多了一份文化底蘊,也讓每場比賽都多了一份期待感。你想啊,看到大明星出來敲三下,是不是覺得接下來的比賽會更精彩?
不過話說回來,這個傳統在現代戲劇界已經不太常見了。但是在法國最古老的法蘭西喜劇院,他們還在堅持這個傳統,而且還玩出了新花樣。他們每次不是敲三下,而是敲六下!為啥呢?因為他們要紀念兩個老祖宗劇團,所以敲兩次,每次三下。這是不是很有意思?

其實啊,我覺得這個"敲三下"的傳統,跟我們中國的一些傳統也挺像的。比如說,我們看京劇的時候,不也有鑼鼓響起來提醒觀眾開始了嗎?再比如,我們過年的時候,不也有很多儀式感很強的傳統嗎?
所以啊,我覺得巴黎奧組委這一手玩得挺高明的。他們不僅展示了法國的文化傳統,還把這個傳統賦予了新的意義。這不就是文化傳承的意義所在嗎?讓古老的傳統在新的舞臺上煥發生機。
那么問題來了,你們覺得這個"敲三下"的傳統怎么樣?是不是給奧運會增添了一份獨特的魅力?歡迎在評論區告訴我你的想法!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有意思,別忘了點贊轉發哦!咱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