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讓人羨慕的好運氣?那就從關注我開始吧!點贊關注,讓你財運亨通,福氣滿滿!
##3次IPO,700億身家,李想:從“少年天才”到“中年求變”
2024年,對于43歲的李想來說,注定是充滿挑戰和變數的一年,從年初發布理想MEGA遭遇市場冷遇,到年中下調全年交付目標,再到近期被王興評價新車“更像是為理想員工而造”,這位曾經的“80后創業明星”似乎陷入了某種“中年危機”
回顧李想過往近25年的創業歷程,我們會發現,他的人生劇本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從15歲寫稿賺取人生第一桶金,到19歲創辦泡泡網,再到25歲帶領汽車之家走向行業巔峰,李想一直在不斷挑戰自我,突破邊界,而如今,站在人生新的十字路口,他所面對的,或許不僅僅是外部環境的壓力,更是內心對于“成功”和“理想”的重新定義
###一、少年天才:代碼、文字與互聯網的初體驗
1981年,李想出生于河北石家莊一個文藝家庭,不同于父母在藝術領域的熏陶,他對電腦展現出超乎尋常的熱情,1994年,學校開設電腦課,13歲的李想第一次接觸到這扇通往新世界的窗口,并迅速被其深深吸引,彼時,一臺電腦對于普通家庭來說還是奢侈品,但這并不妨礙李想一頭扎進代碼和程序的世界,他如饑似渴地閱讀各種電腦雜志,甚至為了學習最新技術,省吃儉用,攢錢購買昂貴的專業書籍
“我高中的時候就每天只睡5個多小時,為電腦和互聯網付出6-8個小時,不是說我高中畢業就能創業了,是我已經準備了6年了,這6年比上4年的大學還要扎實”多年后,李想回憶起這段“癡迷”的時光,依然充滿感慨
15歲那年,李想將自己對電腦硬件的理解轉化為一篇5000字的“新年電腦硬件選購指南”,并投稿至當時頗有名氣的《電腦商情報》,令他驚喜的是,文章最終全文刊發,并獲得了五六百元的稿費,這筆對于成年人來說或許微不足道的收入,對于一個高中生來說,卻意義非凡,它不僅是李想第一次通過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獲得認可,更像是一顆種子,在他心中種下了創業的夢想
1997年,互聯網的浪潮席卷全球,16歲的李想也決定投身其中,他利用高二升高三的暑假,創辦了自己的個人網站——顯卡之家,專門發布顯卡相關的資訊和測評,彼時,個人網站風靡一時,李想憑借著對電腦硬件的深入了解和對用戶需求的敏銳洞察,很快將網站流量做到了日訪問量7000,并吸引了廠商主動尋求合作
“發現很多人在早上有瀏覽新聞的習慣后,我決定改變更新方式”為了留住用戶,李想每天早上四五點就起床更新網站內容,然后白天上課,晚上繼續做測評寫內容,這種近乎瘋狂的作息,他堅持了整整三年
1998年,互聯網泡沫達到頂峰,李想的網站也迎來了“流量變現”的黃金時期,每月僅廣告費就高達1萬元,再加上稿費收入,17歲的李想已經實現了月入2萬的“小目標”
金錢和成就并沒有沖昏李想的頭腦,他清醒地意識到,互聯網的機會稍縱即逝,必須盡快抓住,在同學們埋頭苦讀,為高考奮力一搏時,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放棄高考,全身心投入創業
###二、互聯網弄潮兒:從泡泡網到汽車之家的進擊之路
“互聯網是個潛力無窮的增長市場,現在不去占領,等我讀完四年大學,早就被別人占領了”面對兒子的“瘋狂”想法,開明的父親李憲法選擇了支持,2000年,19歲的李想與伙伴樊崢共同創辦了“石家莊仙卡網絡有限公司”,將“顯卡之家”正式更名為“泡泡網”,開啟了他的第一次創業之旅
創業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泡泡網的收入也大幅下降,面對困境,李想并沒有放棄,他積極調整方向,最終在合伙人邵震的建議下,將公司搬到北京,并獲得了聯想集團的廣告訂單,泡泡網也逐漸走上了正軌
在泡泡網的發展過程中,李想展現出超強的學習能力和執行力,他開始有意識地學習管理知識,提升團隊管理能力,并不斷探索新的業務方向,2005年,他帶領團隊創辦了“汽車之家”,正式進軍汽車互聯網領域
“假如一個事情比別人多付出5%的努力,就可能拿到別人200%的回報”這是李想多年創業總結出的成功秘訣,在汽車之家,他將這一理念貫徹到底,為了更好地服務用戶,李想要求團隊做到“365天不間斷更新內容”,并且率先推出了汽車實拍、嚴謹數據庫等創新舉措,這些努力也讓汽車之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最終成為行業龍頭
2008年,汽車之家獲得澳洲電訊投資,李想也實現了財富自由,隨之而來的卻是與資本方的理念沖突,以及合伙人邵震的“逼宮”事件,這兩件事深深刺痛了李想,也讓他開始反思創業的意義和未來的方向
2013年,在帶領汽車之家成功上市后,李想選擇了離開,彼時,他已經32歲,擁有了常人難以企及的財富和地位,但他內心深處依然燃燒著創業的火焰,他渴望再次證明自己,創造屬于自己的“理想國”
###三、中年求變:理想汽車的荊棘與挑戰
2015年,李想創辦了“車和家”,也就是后來的理想汽車,這一次,他將目光瞄準了新能源汽車賽道,希望打造一款“沒有里程焦慮”的智能電動車
“造車比我想象中難多了”李想曾坦言,從最初的SEV項目夭折,到資金鏈緊張,再到產品研發和市場推廣的重重壓力,李想又一次體會到了創業的艱辛
2019年,在理想汽車最困難的時候,李想找到了美團創始人王興和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獲得了5.3億美元的融資,其中王興個人投資了3億美元,這筆“雪中送炭”的資金,幫助理想汽車度過了難關,也讓李想對“朋友”和“信任”有了更深的理解
2020年7月,理想汽車成功登陸納斯達克,李想也迎來了人生的第三次IPO,資本市場的認可并沒有讓他停下腳步,他深知,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競爭才剛剛開始
2024年,理想汽車發布了首款純電車型MEGA,然而市場反響平平,訂單量也不及預期,面對質疑,李想選擇直面問題,并在內部信中反思了公司存在的問題,表示要將用戶價值放在第一位
“過去一段時間公司從上至下過于關注銷量和競爭,讓欲望超越了價值”李想在信中寫道,“我們要把用戶價值放在第一位,實事求是,知錯能改”
從“少年天才”到“中年求變”,李想的創業之路充滿了傳奇色彩,他身上既有年輕人的沖勁和銳氣,也有中年人的沉穩和睿智
站在新的起點,李想將如何帶領理想汽車走出“中年危機”,實現新的突破?他又將如何詮釋自己對于“成功”和“理想”的理解?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