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記者跟隨工業和信息化部“5G+工業互聯網”賦能新型工業化媒體調研行,來到湖北武漢多家企業實地調研了解到,當地“5G+工業互聯網”行業融合應用已取得諸多成果,汽車、航運、光電子信息等重點產業加速邁向數智化賦能發展新階段。
工業和信息化部最新數據顯示,我國5G行業應用已覆蓋76個國民經濟行業大類,“5G+工業互聯網”項目超過1.5萬個。
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
得益于優越的地理位置,武漢素有“九省通衢”之稱。記者在武漢陽邏國際港水鐵聯運二期項目現場了解到,人工智能、大數據、5G、工業互聯網等一系列數智化新技術讓港口作業進一步提效提質,“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的區位優勢進一步顯現。
借助于覆蓋全港的高性能網絡,智能閘口、無人集卡、智能理貨等應用得以順暢實現。通過中控室遠程操作方式,可以輕松調度碼頭裝卸工作,一個個集裝箱被自動化軌道吊精準“抓取”,穩穩地放在排列有序的無人集卡上,將開啟鐵水聯運的下一個征程。
武漢中遠海運港口碼頭有限公司生產操作部經理陳曉勉向記者介紹,利用5G+光網、視覺識別+激光雷達融合等技術,實現了自動化裝卸以及無人集卡運輸作業。“目前,這些技術應用已經常態化,自動化裝卸和運輸量占比達到50%,相較人工作業,效率提升超20%。”
記者在中控室看到,三維數字孿生技術把港口的細節實時顯示在大屏幕上,可以全方位監控港口的日常運營,高效調度處理動態需求。陳曉勉表示,陽邏國際港鐵水聯運二期是我國首個內河鐵路裝卸自動化碼頭,也是長江中上游第一個智慧集裝箱碼頭。通過數字化、智慧化的賦能,傳統碼頭需39人完成的工作量,現在只需12位遠程控制人員就能實現。
最新數據顯示,我國5G行業應用已覆蓋76個國民經濟行業大類,深入融合工業、醫療等重點領域核心環節,“5G+工業互聯網”項目超過1.5萬個,融合應用賦能作用凸顯。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宣傳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張學軍表示,我國“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正在走深走實,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成為產業數字化轉型的“中國名片”。
湖北省“5G+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水平走在我國各省份前列。湖北省通信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梁長島介紹,截至2024年10月底,湖北省累計建成5G基站16.38萬個,每萬人擁有5G基站28個,實現全省城區深度覆蓋、縣城和鄉鎮連續覆蓋,全省行政村實現5G網絡“村村通”。同時,湖北5G網絡加快向5G-A演進升級,全省具備5G-A能力的基站超4.3萬個。在應用方面,截至2024年10月底,湖北5G應用項目已超過2500個,覆蓋汽車制造、新能源、生物醫藥等產業,“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綜合水平進入全國前五。荊州美的、東風工廠等50余個5G-A應用項目在武漢等城市落地實施。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實現爆發式增長。截至10月底,武漢頂級節點標識注冊量突破238億個,同比增長44.5%,接入企業節點超3.5萬家,較去年同期實現翻番。
提升柔性化生產能力
從“外圍輔助”向“核心控制”深化,從“單點應用”向“工廠集成”拓展,我國“5G+工業互聯網”發展已由起步探索進入高質量發展和規模化應用的新階段。
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是湖北省明確要突破性發展的優勢產業。記者在嵐圖汽車5G+全連接工廠了解到,嵐圖汽車整合全球先進的制造技術和理念,大量采用IOT、大數據、邊緣云及AI等技術,打造符合工業4.0標準的定制化、數字化、柔性化的世界級數字工廠。
在總裝車間,移動復合機器人正在揮舞“手臂”進行擰緊螺絲作業。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項應用集成了視覺檢測、超高頻視覺定位、激光視覺融合導航、自動送釘、誤差補償等多項技術。同時,公司已開始預研人形機器人,以便未來在汽車工廠應用。
跑車的定制化需求極高。通過數智化技術的全棧應用,路特斯全球智能工廠可以做到96種產品配置3分鐘內無縫連接,高效實現“為一人、造一車”的柔性化生產能力。工廠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路特斯全球智能工廠是湖北省2024年第一批省級5G工廠之一,全工序采用3D數字孿生技術進行規劃、設計和建造,智能化覆蓋率高達95%,關鍵設備在線監測率達到100%,已實現從訂單到交付的全面柔性化。
光電子信息是湖北省另一優勢產業,“5G+工業互聯網”等技術的賦能作用同樣彰顯。
“光纜行業客戶需求定制化程度高、產品標準化程度低,過去的生產計劃排程要依靠人工,效率低、易出錯、生產資源浪費較大。烽火通信經過對自身業務和數據的梳理,完成了APS系統(高級排產系統)的建設和落地,傳統模式下4個小時的工作量現在十幾秒就可以完成,極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并通過軟件算法確保資源利用最大化。”烽火通信光纜數字制造產業園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
長飛光纖信息技術部經理助理胡成國介紹,長飛科技園光纜5G工廠融合長飛光云工業互聯網平臺,以“雙千兆”網絡作為承載底座,利用5G和千兆光網的超大帶寬、超低時延、先進可靠等特征,同時應用物聯網、數字孿生、機器視覺、VR/AR、大數據、AI算法等新技術,開展廠區智能物流、機器視覺質檢、虛擬現場和遠程運維、設備協同作業、數字孿生、云監造、云廠驗、云檢測等創新應用,實現工廠智能化、透明化管理,提升了企業柔性化生產能力。
工業互聯網平臺加速進化
湖北省經信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呂曉華介紹,2023年湖北省數字經濟規模達到2.65萬億元,占GDP比重達47.5%,預計2024年將突破3萬億元,GDP占比接近50%。湖北省有30個項目入選國家《2023年5G工廠目錄》,排名全國第三;建成國家5G工廠7家,排名全國第二。湖北省規上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67.7%,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為87.9%,均位居全國第五。
實數融合取得這些成績,離不開工業互聯網軟件技術持續進化。10月30日,工信部公示了“2024年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動態評價結果”,湖北格創東智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東智工業應用智能平臺、大唐互聯科技(武漢)有限公司研發的DTiip工業互聯網平臺位列其中。
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國投融合董事長席京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數字化轉型需要不斷嘗試、投入、調整。DTiip平臺提供開箱即用的工具包,助力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目前,平臺在武漢、無錫、杭州、重慶等近20個地區參與了技改數轉、咨詢診斷等業務。
格創東智科技有限公司是由TCL孵化設立的工業智能解決方案提供商,在泛半導體制造領域具備深厚的技術積累和豐富的服務經驗。公司工業運營解決方案事業部總經理朱金童介紹,平臺秉持讓工業更智慧的使命,堅持以技術研發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累計投入超過10億元的研發資金,目前在半導體、新能源等泛半導體行業已累計交付200余個整廠標桿項目,服務企業數量近3萬家。
湖北省將進一步提升實數融合發展水平。呂曉華稱,下一步,力爭實現全省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造全覆蓋,力爭培育3-4個具有影響力的全國性供應鏈平臺,培育3-5家產品和服務收入超1億元的重點工業軟件企業,推動武漢市成功創建國家“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先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