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和華為,一個是擁有汽車產業全套垂直整合能力的新能源車企,一個是號稱不造車、但產品、技術兩開花的方案供應商。


兩個品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都擁有強悍的綜合實力,但他們倆在技術層面到底孰強孰弱?面對競爭激烈到開始出現高度同質化的下半年,誰能更領先一籌?
三電:電驅
先來說電驅,比亞迪和華為都在純電和混動領域推出了不少自研的電驅系統,并且都達到了業內的主流甚至領先水平。
比亞迪:易三方&DM-i 5.0
針對親民的比亞迪和高端的仰望,比亞迪先后推出過純電八合一電驅和易四方技術。

而除了它們倆以外,比亞迪最近又推出了首搭于騰勢Z9 GT的易三方。從表面上看,它雖然比易四方少了一顆電機,但依舊有諸如原地掉頭、后輪轉向等能力。
而在混動領域,比亞迪還又推出了全新的DM-i 5.0,它和現款的DM-i對比有一個非常大的區別,就是用機械結構的雙行星齒輪,取代了之前的雙電控系統。

這么做的好處,一方面是因為行星齒輪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更高;另外基于行星齒輪的物理特性,原本DM-i中只能用于發電的P1電機也能參與到驅動了,動力性能也更強了。
華為:各種集成式電驅
華為則是針對純電和增程車型,推出了多種版本的電驅系統。

比如純電車型,華為就有250kW同步三合一、200kW同步六合一、150kW同步十合和180kW異步三合一共4種電驅。
這4套電驅基本上都采用了當下主流的扁線繞組和油冷技術,并且也都基于750V、甚至900V的高壓平臺,動力參數、能效水平和可靠性都不錯。

比如增程車型,華為還推出了一套165kW五合一異步電驅,這套電驅被華為稱作是“業內第一”,因為集成度更高,可以富裕出更多發動機艙空間來布置更高級的雙叉臂懸架。
個人觀點
比亞迪的電驅技術覆蓋了低、中、高端全部車型,且搭載DM-i 5.0的秦L也大概率會成為新的價格屠夫,所以這一輪顯然還是比亞迪更占優勢。
三電:電池
在電池部分,比亞迪和華為同樣都擁有自研技術與產品,不過在設計理念和領先程度上有很大的不同。
比亞迪:刀片電池
作為以電池起家的企業,比亞迪在電池領域有很強的技術和經驗積累,這讓我們非常期待其第二代刀片電池的表現,因為現款刀片電池,已經在性能層面開始被友商超越了。

例如同為采用磷酸鐵鋰的極氪金磚電池與寧德神行電池,它們的充電倍率已經分別達到了4.5C與5C,而能量密度也略高于現款刀片電池。
華為:巨鯨電池
這套電池已經在問界M9和智界S7上量產了,單看它186Wh/kg的整包能量密度和3.2C的峰值充電倍率其實并不不出彩,對比現款刀片電池時,也沒有形成碾壓式的優勢。

但實際上,這是華為為了提升電池安全性能而有意做出的平衡。因為在常規的三元鋰和磷酸鐵鋰之外,巨鯨電池在電芯材料上搞出了一個名叫“三元-磷酸錳鐵鋰”的混合體。
聽這個名字你就能猜出來,它兼顧了三元鋰電池能量密度高和磷酸鐵鋰電池安全性能高、循環壽命長的優點。

另外,巨鯨電池基于800V平臺,還可以搭配華為號稱一年要建滿10萬座的600kW液冷超充樁,最大化充電功率和充電安全。
個人觀點
從目前的賬面參數和充電配套來看,華為都暫時領先于比亞迪,但如果比亞迪能在下半年正式發布第二代刀片電池,以比亞迪的實力,華為的領先也說不定會被打破。
智能化:智駕
比亞迪:騰勢Pilot
比亞迪最領先的智駕技術是騰勢Pilot,這是一套基于高精地圖的智駕方案,支持高速和城市NOA。

從技術迭代進度來看,雖然比亞迪的速度不及當下的智駕第一梯隊,但畢竟是自研,并且需要在研發之初就考慮到與其他智能化功能的打通,所以慢一些倒也無妨。
華為:ADS 3.0
目前廣泛搭載于問界、智界和阿維塔車型上的ADS 2.0,就已經是國內智駕的第一梯隊了,而剛剛發布不久的ADS 3.0,則更是在技術上“遙遙領先”。
比如ADS 3.0的“端到端”技術,簡單說就是用GOD網絡和PDP網絡這兩個大模型搞定了感知和規控,而它們原本是需要無數模塊化的小模型協同才能解決的。

在這之中,GOD網絡負責解決感知,它的特點就是能感知出更多不同種類的障礙物,并且把它們的位置和體積還原到一個3D的占據網格世界里。
而負責解決規控的PDP網絡則是通過訓練各種人類的駕駛數據,來學習人類的駕駛習慣,讓智駕的風格更像真人,也就是所謂的“更擬人”。

對于消費者來說,ADS 3.0最大的優點,就是理論上可以實現全場景貫通了,諸如小區內、園區內需要消費者手動駕駛的場景更少了,理論上可以實現從車位到車位的智駕了。
另外,ADS 3.0支持的功能更多了,可以實現跨車道線的避讓,而之前只能實現單車道線內的避讓。
個人觀點
早在參與造車之前,華為就已經在軟件和人工智能方面積累了不少技術經驗,所以華為能夠在智駕方面“遙遙領先”并不意外;而比亞迪的重心此前一直集中在三電領域,要求他做到“十項全能”也并不現實。
智能化:底盤
底盤雖然是純機械結構,但在升級硬件的同時,比亞迪和華為也都不約而同的在通過軟件來進一步拓展底盤的性能和功能。
比亞迪:云輦-Z
在智能底盤方面,比亞迪之前已經推出了云輦系列了,但不論是云輦C、云輦A還是云輦P,大家的減振器都還在傳統的液壓結構內。

而比亞迪新推出的云輦Z,則是用直線電機取代了液壓減振器,搭配云輦所屬的底盤控制域,徹底把懸架電氣化了。
這樣做的優點,就是可以主動控制懸架的軟硬程度了,并且反應速度更快,按照仰望官方的說法,云輦Z的反應速度可以達到10ms,是傳統液壓主動懸架的10倍。

如果再搭配智駕的感知系統,理論上是可以輕松在顛簸路面,以及激烈過彎時實現“如履平地”的效果的。
甚至還有一點好處,就是這套直線電機減振器可以在過濾顛簸路面時發電,這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來提升續航。
華為:DriveOne純電智動
傳統汽車的剎車是基于液壓系統實現的,而華為則用制動電機取代了液壓系統,把剎車系統也電氣化了。

對于消費者來說,電剎車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讓車輛自由控制任意車輪的輪速了,并且理論上要比液壓剎車來得更快、更線性。
這樣一來,一方面既能在濕滑路面上穩住車身姿態,也能實現類似智能漂移、原地鐘擺式停車等功能。
個人觀點
“電懸架”和“電剎車”各有優勢,一個主打長期的舒適性與操控性,另一個則主打維持車輛穩定的安全性。
總結
總的來看,比亞迪和華為在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方面各有各的優勢。
在電驅部分,比亞迪的領先是有目共睹的,其電驅系統不僅做到了低、中、高檔車型的全覆蓋,種類也覆蓋到了純電、插混、集成電機和輪邊電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