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的一天,譚盾在舊金山機場等飛機,聽到了老朋友、日本作曲家武滿徹去世的消息。武滿徹一生都在寫自然、夢自然,譚盾有一份沖動,用大自然的聲音寫一首曲子紀念大師。
不久,紐約愛樂樂團邀譚盾為即將來臨的21世紀寫一部作品,譚盾說想用水,對方回:只要不把樂隊淹了,怎么寫都可以。1999年,譚盾交出交響協奏曲《水樂》,由庫特·馬祖爾執棒紐約愛樂樂團,在林肯藝術中心首演。
6月6日,譚盾將攜手寧波交響樂團,在上海交響音樂廳帶來一場名為“河流與大海”的音樂會,音樂會以“水”為線索,《水樂》是重要曲目。6月8日,譚盾還將率團轉戰寧波文化廣場大劇院,上演同場音樂會,《水樂》也將首秀寧波。
2006年,《水樂》在諾貝爾頒獎禮現場演出,演奏:瑞典斯德哥爾摩皇家愛樂樂團,指揮:譚盾,水樂獨奏:大衛·卡森
譚盾和水有著不解之緣。
少年譚盾在湖南鄉下和外婆一起生活。他是一個赤著腳長大的“野孩子”,耳邊常常傳來瀏陽河畔的堂客們洗衣、洗菜、撥水的聲音。外婆是菜農,他也常幫她澆水、種菜。
在他的記憶里,湖南鄉下的村子總是山清水秀,雨后的空氣總是沁甜的。兒時有機的生活環境,為他埋下了后來創作“有機音樂”的種子。
早在1994年,他就在《鬼戲》中將水、石頭、紙等作為樂器,融入琵琶與弦樂四重奏。1999年,他創作出《水樂》,將水樂的獨特音色與交響樂隊的豐富音響巧妙結合。2000年,為紀念巴赫逝世250周年,他又創作了《復活之旅》,通過17個透明水盆的十字排列來演奏。后來,譚盾還將“水樂”帶到上海朱家角的水樂堂,這是一座可以奏出音樂的房子。
《水樂》被認為是譚盾最具前衛實驗性色彩的作品,創作的難處在于,如何把水的音色、形態和交響樂隊融在一起。
臺上全是水,水即獨奏樂器,通過水盆、水管、水鑼、水音琴以及漂浮在水中的木制碗等50多種裝置,以及控制水流速度等多種手段,讓水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演奏出豐富美妙的旋律。
在上海,這部難度不低的作品將由林喆擔任打擊樂獨奏。這也是時隔十余年后,《水樂》再次重現上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夜在上海朱家角水樂堂舉辦,譚盾在現場。
在“河流與大海”音樂會中,水的元素貫穿了整場演出。
譚盾作曲的嗩吶協奏曲《敦煌三樂神》聽起來沒有水的意象,但譚盾說,他把沙子、月光、泉水的感覺都融在里面了。這也是繼《敦煌五樂神》《敦煌·慈悲頌》后,他再度將敦煌搬上音樂舞臺。嗩吶演奏家劉雯雯將擔任嗩吶獨奏,三款各具特色的嗩吶,代表著三個敦煌樂神。
譚盾還將指揮樂團演繹《沃爾塔瓦河》《四首海的間奏曲》,展現東西方不同文化對水的理解和表達。
沃爾塔瓦河被譽為捷克的母親河,斯美塔那作曲的《沃爾塔瓦河》因深入人心的旋律,被譽為捷克“第二國歌”。樂曲從河流的源頭寫起,長笛吹出的流動樂句猶如潺潺的流水聲,兩條小河自波希米亞的密林深處淌出,一條水溫而湍急,一條水涼而平靜,彼此交匯成壯麗的沃爾塔瓦河。
英國作曲家布里頓的《四首海的間奏曲》,選自歌劇《彼得·格賴姆斯》,捕捉了“黎明”的朦朧、“假日早晨”的喧囂、“月光”的迷離和“暴風雨”的兇悍。布里頓在配器上展現了對樂隊色彩的獨特感悟,將樂器的組合與分配做到極致。
“河流與大海”音樂會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