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淘寶和京東接連宣布今年618取消預售機制,直接現貨開賣。
往年的預售活動,給淘寶京東招來了很多投訴,比如預售商品更貴、尾款漲價、發貨時間太長等等。初心是讓消費者享受更優惠的產品,結果卻嚴重影響了消費者的購物體驗。
在淘寶和京東大刀闊斧地改革下,我們即將迎來“史上最簡單618”。網友紛紛叫好,表示預售機制只會讓他們“越看越不想買”,如果平臺“少點套路多點真誠”,他們就“可以直接購買心儀商品,不用擔心預售期間資金占用和長時間等待問題”。也有少部分網友表示遺憾,“預售時可以把喜歡的東西預定,最后湊大額紅包一起付款會便宜很多。”
2010年,是京東第三次舉辦618活動,那一年618開始規模化,但當年的活動規則還可以用“簡單粗暴”來形容:滿減、會員特惠、免運費、積分獎勵,幾乎就構成了全部活動規則。十年后,到達巔峰的京東2020年618,消費者在購買時已經需要面對預售、店鋪優惠券、品類優惠券、秒殺活動、贈品活動、滿減等等十分復雜的游戲規則。
過去十五六年里,中國消費者的購物節體驗如同“過山車”一般:巔峰時,2020年京東618累計下單金額2692億元,2021年淘寶雙十一當天銷售額達4982億元,刷新全球在線單日銷售額,享受著巨幅優惠的消費者們,用真金白銀砸出了這兩個“人造狂歡節”;最近幾年,盡管預售機制和越來越長的活動期,依然能保證淘寶京東交出不錯的成績單,但已難掩頹勢,狂歡節在消費者心中的份量已經急轉直下,越來越多消費者表示,不想再做復雜的數學題、不愿再等待漫長的預售期。
現如今,淘寶京東不預售,對商家和消費者而言真的成了一種解脫嗎?

不預售,怎么玩?

購物平臺去節點化
是不是一種必然走向?
回看過去,雙十一和618為什么能成為牽動全民的購物節點?
最初的幾年,線上渠道剛剛誕生,消費者在網絡平臺上接觸到更豐富的商品選擇,和相同選擇下更便宜的價格。大促初具規模那幾年,恰好伴隨消費者對淘寶京東逐漸建立平臺信任感和購買黏性,而且大促確實給消費者提供了實惠。再加上競爭無幾,“淘寶雙十一”和“京東618”成為消費者心中兩個非此即彼的選項。
另一個原因是在2010年代中國居民迎來了一波消費升級,互聯網商品營銷信息的大量刺激,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這種消費主義。2013年法國益普索調查公司的一項調查指出,20個國家里,“中國人對物質的熱衷程度位居榜首”。一個鮮明的信號是,層出不窮的花錢梗:在雙十一當天瘋狂買買買的人們被叫做“消費蹦極”;在雙十一消費不多的人被統稱為“雙十一小吳”;在雙十一或618結算尾款第一秒搶著付款的人則有一句共同的口號“沖啊尾款人”……
但是盛極則衰,中國消費者似乎在一夜之間變得冷靜起來,京東和淘寶不再是購物的“唯二選擇”,雙十一、618對他們失去了吸引力,消費主義逐漸被“極簡主義”、“低物欲生活”等流行名詞所取代。21世紀經濟報道《“雙十一”消費行為調研報告》顯示,消費者態度越來越理性了,去年雙十一期間,59.03%的受訪者表示“沒有預算,下單了些必買品,其他可選品則隨緣”。
豆瓣“極簡生活”小組中,關于#你是如何踐行極簡消費主義的?#話題討論量多達1.8萬+。
這其實折射出了一部分中國人的消費現狀。新一代中國消費者從商品廣告的槍林彈雨里走出來,意識到自己的核心需求是價格合理的商品;而預售機制顯然與消費者的核心需求背道而馳,很容易讓消費者陷入“為了湊而湊、為了買而買”的陷阱,需要他們為購物這個動作本身支付許多額外的時間精力。這樣看來,預售機制走向結束,是消費者購物心理轉變驅使下的一個必然。
再看供給側。過去消費者對618、雙十一尚有新鮮感;去年,囊括大大小小的賽道,淘寶平均每個月都有5、6個促銷節,滿200-20,滿300-50成為了一種全年常態。更不必說,淘寶京東“兩家獨大”的年代早已終結,拼多多的百億補貼,抖音的直播購物和短視頻購物,小紅書的種草經濟,無不在日常生活中分食著消費者的錢包。比如今年618,各大平臺接連官宣618策略,快手購物狂歡日長達42天、抖音投入百億流量、小紅書為店鋪提供“三升級、億補貼”……
在全平臺都在打造自己的大促狂歡節之后,“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沒了路。”淘寶京東去節點化,或變革傳統購物節點,成為了一件勢在必行的事。而取消預售,還只是一個開始。
電商競賽的兩大關鍵:
體驗、價格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