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和信息化部日前公布數據顯示,我國人工智能發展取得積極進展,企業數量超4500家,智能芯片、通用大模型等創新成果加速涌現,智能基礎設施不斷夯實,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加快建設,為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奠定了良好基礎。
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陶青表示,要充分發揮我國工業體系完整、產業規模龐大、應用場景豐富等優勢,以人工智能和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以場景應用為牽引,推動制造業智能化轉型、高水平賦能工業制造體系,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關鍵技術加快突破
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是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推動力。加快突破人工智能基礎關鍵技術,才能夯實應用賦能的底座。
在日前舉行的2024年IT市場年會上,中國計算機行業協會人工智能專委會副秘書長王沛霖表示,我國人工智能核心技術基礎薄弱,存在頭重腳輕的產業結構。在應用層面發展較為迅速,但在基礎層面和關鍵技術層面的研發和產業化能力相對較弱,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核心技術和產品。
陶青透露,要圍繞算法、算力等大模型底層技術,加快推動智能芯片、大模型算法、框架等基礎性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突破;加快智能物聯終端和工業云部署,提升面向制造業的算力供給運營管理能力;引導生態型企業加快打造具備全球競爭力的通用大模型,培育面向制造業場景的行業大模型;構建高水平工業數據庫,激發工業數據要素價值。
“只有將算力、算法和數據3個核心要素融合,才能把‘人工智能+’帶到產業中,真正實現產業智能化賦能。今年4月,我們發布了海若大模型業務戰略,計劃投入50億元資金,依托數字創新生態共同體,加快推動海若大模型在100個城市快速落地。”浪潮云行業總監尹萍說。
近年來,我國算力產業發展迅速。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單忠德介紹,截至2023年底,我國在用數據中心機架總規模超過810萬標準機架,算力總規模達每秒230百億億次浮點運算;智能算力規模達70百億億次浮點運算,增速超過70%。
“算力一直是制約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因素。”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裁付長文表示,當前我國算力規模居全球第二位,但還存在算力結構不平衡等問題。隨著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和行業、企業數字化不斷推進,對智算中心的需求越來越大。2022年我國智能算力缺口是52.6%,2023年達78.4%。
王沛霖認為,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離不開“人工智能+”“數據要素×”的深度融合與高效運作。這兩項行動深度推進,將為我國帶來產業轉型的歷史性機遇,有望打造出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質的飛躍。
“以數字技術為核心驅動的數字經濟全面快速發展,基于數字技術的創新已成為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支撐。當前,國家數據基礎制度和數據要素管理進入實質性階段,數字領域新技術、新理念、新制度不斷涌現。”國家智能制造專家委員會主任蘇波說。
拓展多元應用場景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張立表示,2023年,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代表的IT技術引發了智能時代的新革命,成為推動千行百業應用創新的動力源。“人工智能+”行動的目標就是要積極應用人工智能為實體經濟賦能,提高實體經濟效率,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帶來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
我國擁有廣泛而豐富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為“人工智能+”創造了巨大空間。人工智能在影像、零售、制造、金融、醫療等領域已得到廣泛應用,改變著生產模式和經濟形態,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有效提升了產業國際競爭力。
在前不久舉行的第十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兩部40多年前上映的老電影變成了全新4K版影片重新首映。據介紹,在數字修復環節,火山引擎技術團隊工程師利用AI標識技術,減少了修復師重復勞動,幫助優化影片清晰度、流暢度、色彩,去除瑕疵。香港城市大學計算機系助理教授馬柯德表示,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視覺大模型技術在更多影視場景中得到廣泛應用,這一技術趨勢或成為未來4K膠片修復的主流。
在山東威海市,一艘漁船駛入港口,立刻被岸邊的漁政核查核錄系統捕捉到。這個由中國聯通研發的高科技“接待員”迅速確認船只身份,在5分鐘內完成核驗,大大縮短了判定船舶身份的時間,提高了準確率。漁政核查核錄系統上線16個月以來,AI“船臉”算法平均識別率精度達到86%以上,已完成8580次AI預警、3100多艘漁船的數據搜集,以及19153余次的機器自學習,提升了智慧漁港管理水平。
人工智能還能提升質量管理效率,為消費者選購商品提供便捷服務。比如,得物APP率先運用AI技術探索品質消費保障,建立國內首條人工智能查驗鑒別生產線。AI計算引擎由得物APP多年積累的查驗鑒別研究和海量實物商品數據訓練而成,能輔助提升查驗鑒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