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經歷幾番風、幾場雨,幾個晨昏,多少陰晴,春天就悄悄歸去了。立夏一過,綠暗紅稀,青杏毛桃已經掛滿了枝頭。百花爭艷的春天,就這樣走了。由此想到明代兩次著名的詩詞唱和盛事,那一首首哀艷綺麗的詩歌,又用清麗雅逸的書法來呈現,用雋永恬淡的繪畫來補充,流風余韻,悠悠不盡。

元 倪瓚楷書 《江南春詞帖》
◆ 江南春潮 ◆
還是要從元代的倪瓚說起,他的書法也符合他的“高士”人設,有一天,他用小楷寫了三首《江南春》,字跡帶點漢人隸意,帶點晉人韻味,靜穆而秀雅,簡遠而蕭疏。詩曰:
汀洲夜雨生蘆筍,日出瞳昽簾幕靜。
驚禽蹴破杏花煙,陌上東風吹鬢影。
遠江搖曙劍光冷,轆轤水咽青苔井。
落紅飛燕觸衣巾,沉香火微縈綠塵。
春風顛,春雨急,清淚泓泓江竹濕。
落花辭枝悔何及,絲桐哀鳴亂朱碧。
嗟我胡為去鄉邑,相如家徒四壁立。
柳花入水化綠萍,風波浩蕩心怔營。這些詩句不是律詩,也不是詞,平仄不限,用韻自由,隨心所欲,姑且算作七言古詩吧。他這不拘一格的寫法,把后人倒給搞糊涂了。有些人硬說是兩首詩,有些人說是一首詞,可是人家倪高士在開篇就明明白白寫了“江南春三首”呀。
這且不論,就來欣賞詩句吧。江畔的沙洲在夜雨中生出新筍,濕潤的空氣中,旭日光芒曚昽,映照在低垂的簾幕上。受驚的小鳥踏破杏花春煙,東風吹亂了陌上歸人的鬢絲。渺遠的江面上,搖曳著曙光的倒影,如同冷冷的劍光。布滿青苔的井臺邊,響起搖動轆轤汲水的吱呀之聲,像哀咽一般。飄落的花和斜飛的燕子都會觸到人的衣巾,沉香燃起的裊裊煙霧被春色映照,帶著些淡淡綠意。
倪瓚有顆多么敏感的心呀,他把春天的花鳥草木、光影煙霧都感觸到了。雖然寫的是春光,但這春天是清冷的。
接下來的詩句,從單純的托物寄情,轉變為把自己直接置入暮春的傷感氛圍之中。春風春雨無情,琴弦哀鳴,淚滴斑竹,落花飄零,自己漂泊在旅途上,窮困潦倒,如風中柳絮無處可依,飄到水中化成浮萍,仍是隨波輾轉。春色固然美好,可是轉眼落花流水春去也,滿是傷情。
到了明弘治年間,蘇州府長洲收藏家許國用得到了倪瓚的這幅筆墨,于是策劃了一個文化工程,他要讓自己交往的文化名人都來追和倪瓚的詩作。他先請江南文壇領袖沈周開篇,沈周對倪瓚本就膜拜有加,就非常投入,把前八句詩和了一遍又一遍,有時喝點酒,感到靈感來了,就操筆構思,但是和了四次,對照倪瓚的詩句,仍感到望洋可愧。“明日再詠倪篇,不勝自愧,始信雖多何為也。”
也難怪,沈周的詩、畫都和倪瓚風格迥異,他的性格底色是溫暖平和的,倪瓚則一貫保持著不食人間煙火的“高冷范兒”。沈周每次仿倪瓚筆意作畫,他的師父趙同魯在一旁總是嚷著:“又過了,又過了!”所以董其昌說:“迂翁(倪瓚)妙處實不可學,啟南(沈周)力勝于韻,故相去猶隔一塵也。”
從弘治二年(1489年)到弘治十二年(1499年),許國用先后請祝允明、楊循吉、徐禎卿、文徵明等人和了《江南春》。到了嘉靖年間,倪瓚詩卷流傳到袁袠手中,袁袠繼承了許國用的文化工程,并把他發揚光大了,他請文徵明、仇英分別補畫了《江南春圖》,并發動吳中文人王寵、王轂祥、文嘉、彭年、袁表、陳沂、顧璘等四十多人參與和詩,并編刻成《江南春》詩集,收錄了53位文人的和作90余首。
誰不愛春,誰不惜春,何況吟詠的是“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的江南之春。于是,隨著此后多幅《江南春圖卷》的出現,和詩從單線進行變為多線發展,從弘治二年(1489年)到明末,詩人們至少發起五輪《江南春》的和詩風潮,參與者多達74位,應和之作達到114首。入清以后,又有大量詩人和詩,和詩者所處地域也不僅局限于江南,而成為遍及全國的“火炬傳遞行動”。如同春風春雨,綠了江南,又綠江北,詩風洋溢,風雅在各處開花。

明 沈周《落花詩意圖》南京博物院藏
◆ 落花詩意 ◆
弘治十五年(1502年),沈周76歲,他53歲的長子沈云鴻不幸病逝,白發人送黑發人,沈周悲不自勝。他在《理詩草》中寫道:“佚老馀生愿,失子末路悲。不幸衰颯年,數畸遭禍奇。獨存朽無倚,如木去旁枝。剩此破門戶,力憊嘆叵持。屑屑衣食計,一一費心思。……以死致度外,且活是便宜。今日盡今日,明日豈可期。亦復酌我酒,亦復吟我詩。我詩無好語,稿苴從散遺。兒在曾裒葺,今紙著淚糜。抱患天地間,空言亦奚為。”
自己到了衰邁之年,來日無多,家里的大小事項,原本有兒子管著,如今卻只能靠自己拖著病軀來打理了。讀著兒子編訂過的自己的詩稿,不禁淚水潸潸,沾濕了紙頁。
兩年后,沈周的好友吳寬也不幸謝世。傷心的沈周再一次感到生命如落花一般的脆弱。于是,他開始寫《落花詩》,一氣寫了10首。寫完,先拿給弟子文徵明看,文徵明和徐禎卿分別和了10首。沈周讀后,又反和了10首。文徵明去往南京拜謁太常卿呂常,呂常讀完后,引發詩興,也跟著和了10首。沈周讀到呂常的和詩,再次反和了10首。文徵明用小楷將這些詩句抄寫了一遍,成為流傳至今的法帖。而且,從弘治十七年(1504年)至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的四十年間,文徵明多次手書《落花詩》,目前可知的有六七種。
和來和去,沈周的《落花詩》寫了50首。“無方漂泊關游子,如此衰殘類老夫”,“瞥眼興亡供一笑,竟因何落竟何開”,“悲歌夜帳虞兮淚,醉舞煙江白也魂”,“美人天遠無家別,逐客春深盡族行”,“昨日不知今日異,開時便有落時催”,“萬物死生寧離土,一場恩怨本同風”……從自然界的各色花草的凋謝,到萬物的生死,從朝代的興亡到詩仙、美人的辭世,萬千幽情苦緒,都到心頭來。正如他在《落花詩》中低吟的那樣:“莫怪留連五十詠,老夫傷處少人知。”
1506年,沈周還畫了一幅《落花詩意圖》。小山坡間流水潺潺,幾株樹木已經滿是綠葉,傴僂的老人走過橫跨的小橋,面向空蒙的遠山,拄杖獨立,若有所思。山坡上星星點點,滿是落紅。畫右上角題字“山空無人,水流花謝”。就如他在《落花詩》中感嘆的:“株連曉樹成愁綠,波及煙江有悻紅。”“是誰揉碎錦云堆,著地難扶氣力頹。”
這期間,張君玉、孫艾、楊谷、胡宣、孫七政等吳中的文人也紛紛唱和。從沈周筆下飄出的落花,從此紛紛揚揚,匯入詞客們共同掀起的落花之風,成了漫天的花雨。于是,江南詩壇長久沉浸在哀艷的傷春詩意中。1511年,有人搜集刊刻了他們的《落花倡和集》,竟然收錄了360首詩。

明 文徵明《江南春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紛紛花事 ◆
江南的詩人們應和《落花詩》,好些人是跟風應酬,好像沒有和詩就自絕于名士之列一樣,你和我也和,詩集里也要有我的存在。有一個人卻是全情投入,直欲化身落花,把身世浮沉的悲嘆、命運揶揄的難堪都融匯進去,一唱三嘆,一寫再寫,他就是唐伯虎。
第一次和《落花詩》的時候,唐伯虎35歲。唐伯虎29歲時考中南京解元。30歲入京會試,卻被牽連到徐經科場舞弊案,被下獄問罪,從此終身喪失了科考資格。一個名滿江南的才子,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回到家后,妻子反目,棄他而去,連家里的狗都對它齜牙狂吠。
余生怎么辦?他給文徵明寫信說:“男子闔棺事始定,視吾舌存否也。仆素佚俠,不能及德,欲振謀策、操低昂,功且廢矣,若不托筆札以自見,將何成哉?”功名事業成了泡影,只能靠筆墨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了。
他在姑蘇城北的桃花塢買地,建起了桃花庵,庭院中的半畝地上,種了許多株牡丹,花開的時候,他就邀請文徵明、祝枝山在花旁飲酒賦詩,有時會從白天到天黑,甚至徹夜酣飲。借酒消愁愁更愁,酒精的刺激之下,他時而痛哭,時而大叫。花落了,他就讓仆人把花瓣一一拾起來,用錦囊盛了,埋在花圃的東畔,并作《落花詩》送別花魂。
他畫的《落花詩意圖》上,只有兩只燕子伴著幾瓣落花在風中斜飛,空靈簡淡,余味無窮。圖上大片都是題詩:“蟄燕還巢未定時,村翁散社醉扶兒。紛紛花事成無賴,默默春心怨所私。雙臉胭脂開北地,五更風雨葬西施。匡床自拂眠清晝,一縷茶煙飏鬢絲。”“五更風雨葬西施”一句,真是銷魂斷腸,凄絕千古。
據統計,唐伯虎流傳至今的《落花詩》有47首。“春盡愁中與病中,花枝遭雨又遭風”,“多少好花空落盡,不曾遇著賞花人”,“花枝灼灼難長好,漏水丁丁不肯遲”,“好知青草骷髏冢,就是紅樓掩面人”……他把“落花”當成了自己的生命意象,反復吟唱,反復書寫。每次抄錄的《落花》詩數量不同,內容不同,現在還有四個不同版本,分別藏于蘇州市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普林斯頓大學附屬美術館、中國美術館。
四季輪回,生命循環,是誰也無法改變的自然規律。春天歸去了,夏天就來了。牡丹凋謝了,芍藥又開了,接下來還有萱草、荷花、紫薇,依次等著開放。今年的四季走完了,來年的春風春雨,會催開下一輪的萬紫千紅。我們珍愛春花的明艷美麗,也必須面對它的枯萎凋謝,就像我們留戀生命的美好,也必須接受它的有限,享受萬人矚目的成功,也要面對必然會有的落寞。就像唐伯虎寫的,“桃花凈盡杏花空,開落年年約略同。自是節臨三月暮,何須人恨五更風。”就像沈周寫的,“春如不謝春無度,天使長開天亦私。”“只從個里觀生滅,再轉年頭證去來。”
那么,就讓我們珍惜當下的每一天,讓有限的生命,留下更多的綻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