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李世民的地位毋庸置疑:他是戰功赫赫的秦王,是百姓愛戴的天子,是從善如流的明君,是四方朝拜的天可汗……從輕劍快馬征戰沙場,到君臨天下休養生息,他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圖景,在歷史上書寫下濃墨重彩的篇章。
正在國家典籍博物館展出的“貞觀——李世民的盛世長歌”展覽匯集了全國15家文博單位的140組249件展品,涵蓋陶俑、金銀器、琉璃器、石造像、墓志等,以“沙場戰神·少秦王”“不世雄才·唐太宗”“萬民之王·天可汗”“凡夫一面·李世民”四個單元,帶領觀眾穿越千年時空,追溯李世民的成長之路,感受大唐的盛世輝煌。
展覽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陜西省咸陽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眾創國際展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是北京首個以貞觀為主題的大規模文物展。
鎏金銀壺
觀展·亮點
鎏金銀壺 見證絲路繁華
貞觀時代并非存在于一個斷裂的時空之中。因此,展覽從北周講起。
步入展廳,一件充滿國際范兒的鎏金銀壺讓觀眾不由得停下腳步:鴨嘴細頸,上腹細長,下腹圓鼓,環形單把,頂部鑄有一個深目高鼻、頭戴盔帽的人頭像;壺身刻了3組6人男女連環畫。
熟悉希臘神話的觀眾很容易就能猜出,這組浮雕栩栩如生地講述了特洛伊戰爭的故事。每組圖像自成一體,分別描繪了“帕里斯裁決”“劫掠海倫”“海倫歸來”的場景。
該展品是寧夏固原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制作工藝集錘揲、焊接、雕刻、鎏金、鍛鏨等于一身。無論是工藝水準,還是表現內容,都奠定了其國寶級文物的地位。目前,全國僅發現一件,在世界上也極為罕見。
鎏金銀壺能夠保存下來,說來還有幾分運氣。這件文物原為北周時期柱國大將軍李賢夫婦合葬墓中的陪葬品,但是這座墓葬歷史上被盜嚴重,幸運的是,因早年墓室坍塌,這件稀有珍品被掩埋了起來,才逃脫了被盜的命運。1983年,它被發現于墓室西北角一個不起眼的地方。
“該器物外形具有典型的波斯薩珊金銀器風格,主題圖案描繪的是古希臘神話故事,在中國出土——一件器物就把波斯文明、希臘文明和中原文明連接在了一起,可以說是絲綢之路最好的見證。”展覽策展人馮雪說。
那么,這件鎏金銀壺為何會越過千山萬水來到西北內陸?原來,固原自古就是西北邊陲軍事重鎮,也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北朝時期,往來于此地的東西方奢侈品貿易量增加。而李賢家族是隴西的名門望族,他本人長期在絲綢之路沿線州府主政,自然也從中獲得了不少稀世珍品。因此,鎏金銀壺出現在他們夫婦的合葬墓中,也就不稀奇了。
石刻胡旋舞墓門
石刻胡旋舞墓門 再現唐代最炫舞蹈
“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飄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樂府詩《胡旋女》中,以夸張和比喻的手法,描繪了胡旋舞的曼妙之美。
在唐代,胡旋舞不僅在宮廷盛行,在民間也是蔚然成風。然而,長久以來,考古工作者并未通過實物印證它的存在。
直到一件文物的出現。它就是展廳中的石刻胡旋舞墓門,來自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這類題材的石刻作品在我國唐代墓葬中為首次發現,是研究唐代樂舞的珍貴資料。
與詩中描繪的不同,墓門上翩然起舞的是兩個壯漢。只見舞者髭須卷發,深目高鼻,胸寬腰細,是典型的胡人形象。他們下著緊腿裙,足蹬長筒皮靴,站立在一塊編織精美的小圓毯上。兩人都揮旋著長巾,舞姿飄逸,動作流暢。腿部細節尤其生動,讓觀眾不難想象出飛速旋轉的舞動效果。錦上添花的是墓門四周的淺浮雕卷云紋,使舞者猶如騰躍于云氣之中,形成流動如飛的藝術效果。
策展方還特意提取了胡旋舞的線條,在展品后方對舞蹈進行了數字化呈現。一動一靜,互為映照,增添別樣趣味。
該墓門出土于1985年。據墓志記載,墓主人屬中亞粟特人,為“昭武九姓”中的何國人氏。而胡旋舞正是起源于粟特族。粟特人曾活躍在絲綢之路上,以長于經商聞名歐亞大陸。這件文物,也為粟特人沿絲路一線徙居寧夏提供了佐證,是民族遷徙與融合的體現。
尉遲敬德墓志
尉遲敬德墓志 全國唯一飛白體墓志蓋
作為門神的原型之一,唐代名將尉遲敬德的形象為人所熟知。此次,展覽將他的墓志搬進展廳。這件文物是陜西昭陵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湊近看,整件文物石色晶瑩,通體光潤,雕刻細膩。吸引觀眾的還有蓋面上特殊的字體:25個大字“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國鄂國忠武公尉遲府君墓志之銘”蒼勁有力,這些字的筆畫間如絲線貫穿,若斷還連,絲絲露白。這種字體有個好聽的名字——飛白體。
相傳,這種字體由東漢時期蔡邕發明。他模仿掃地的笤帚做了一種扁形的竹筆,寫出來的字筆畫里面會出現幾道沒有墨的留白,筆畫間的絲線清晰可見。
飛白體在紙上寫起來相對容易,但在石頭上雕刻難度要大很多:正常刻字時,不同字的深淺差不多,工匠們只需把字形筆畫刻清楚就可以了;但是飛白體的筆畫深淺不同,工匠們還需要把字里的每一條絲線雕刻清楚。
這種書體在史料里多有提及,但其書石作品,僅見的除了尉遲敬德墓志蓋,還有武則天所書的升仙太子碑額。
各式陶俑 細膩演繹唐代“生活秀”
展廳中,最打動人的還要數形態各異的陶俑,它們或憨態可掬,或英姿颯爽,每一件都看點十足,為觀眾上演了一場生動的唐代“生活秀”。
其中一件彩繪武官俑格外吸睛。只見他雙眉緊皺,怒目圓睜,神情冷峻。頭上的鹖冠讓人不容錯過。“鹖者,勇雉也,其斗時,一死乃止。”馮雪說,鹖是一種兇猛的鳥,唐代以此來象征武將的勇猛。
一手揚起、一手捂嘴,仰天長嘯——一對彩繪釉陶騎馬長嘯俑的姿態讓人忍俊不禁。在唐代,嘯是一種專業技能,指的是在手指、口型及舌尖的配合下發出不同的歌嘯,用于儀式表演。
相鄰的一件白陶抬蹄馬生動還原舞馬這一宮廷娛樂項目:只見馬的肌肉健碩,姿態優雅,揚頸低頭,身體重心落在左前腿和兩條后腿上,似乎正隨著樂曲有韻律地踩著舞步。
開展沒幾天,一件藍彩女立俑迅速出圈,成為網紅。女俑面容豐滿,墨描眉目,朱紅點唇,一身藍色長袍格外醒目的藍彩,在早期唐三彩中極為罕見。
還有一件頭戴“防曬頭巾”的女騎士俑也很有趣。包住俑頭發、脖子的其實叫“羃?帽”,從西北地區傳入,既能防風沙,也能遮面以免路人窺視。
觀展·解碼
五幅壁畫享受“特殊待遇”
“要想了解一個時代的風貌,墓葬壁畫是最好的媒介。”馮雪說,展覽選用了五幅來自昭陵博物館的壁畫,都是珍品。比如《微笑仕女圖》生動再現了唐代青年女子的裝束:上身著朱砂色低領窄袖襦衫,袖邊裝飾團花錦紋圖案,下穿深紫色與紅色相間的齊胸條紋長裙,以白色絲帶當胸系結,外披淡綠色寬幅帔帛。
“壁畫能保存得這么好是非常難得的。”馮雪說,為了盡可能減少展出對這些珍貴藏品的影響,策展方在五幅壁畫前設置了感應燈光,人來燈亮,人去燈滅。“我們也希望通過這次探索,為邊展覽、邊保護摸索經驗。”
《貞觀政要十卷》
名字帶“貞觀”的展品只有兩件
此次展出的249件展品中,有兩件展品與展覽主題“重名”,分別是:《貞觀政要十卷》和唐貞觀十六年鎏金菩薩造像。
其中,前者是《貞觀政要》的最早刻本,為國家圖書館館藏。該書記載了李世民治國理政的方針,以君道、政體、任賢、納諫、君臣鑒戒等為篇目,摘取了李世民同大臣的政論、奏疏以及重大政治措施。“它不僅是唐代的必讀書目,也是周邊國家學習的‘教科書’。”馮雪說。
另一件文物的露面則有些偶然:在陜西扶風縣博物館調取其他文物時,馮雪翻閱了該館的圖錄,偶然間看到了這件展品,成為妙手偶得的一件展覽佳品。“它不僅切合我們展覽的主題,而且非常具有代表性,是研究唐代佛教發展史的重要實物。”
觀展·提示
■展覽地點:
國家典籍博物館第三、四展廳
■購票方式:
國家典籍博物館微信公眾號獲取購票信息
■票價:目前單人門票98元
■是否允許拍照:可拍照
■展期:2024年5月1日至8月25日(每周一閉館,節假日另行通知)
■特色玩法:
貞觀通關文牒:觀眾可購買貞觀通關文牒,內含重點文物知識介紹、展覽地圖、4個蓋章點和3個互動小游戲。
貞觀盲盒套卡:主辦方以本次展覽重點人物、文物等元素設計了一套“貞觀盲盒套卡”,集齊全套的觀眾可獲得“陜西昭陵博物館往返研學游”。
祈福牌:展廳設祈福區,觀眾可購買祈福牌手寫心愿。
沉浸式互動:周末及節假日期間,工作人員會在展廳中通過角色扮演,與觀眾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