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國內各路車企競相廝殺,死的死,傷的傷的時候,豐田卻悄然殺了個回馬槍!外界一度看衰豐田,認為它落后于時代,電動化進程慢得像蝸牛。然而,背地里,豐田卻在密謀大事,在固態電池上下了一局“暗棋”,準備給中國的新能源市場來個措手不及。豐田一直對外宣稱一門心思研究氫能汽車,誰知道這只是個煙幕彈,人家早就把重心放在了固態電池技術上了。
今年北京車展,新勢力們可謂是星光熠熠,搶盡風頭,相較之下,老牌車企豐田則顯得低調得多。到了曬財報的時候,誰也沒想到,真正的賺錢高手,從來都是悶聲發大財。去年,豐田共賣出1030萬輛汽車,創造了5.3萬億日元的收入,折合人民幣2485億。比亞迪一年盈利也就300億左右,而豐田呢?翻了整整8倍,讓國內一眾車企羨慕不已。因為國內10大主流車企的凈利潤加起來,都抵不過豐田一家的凈利潤。
豐田經常因為批評純電動汽車而遭到國內自媒體的炮轟,被貼上了不思進取、脫離時代的各種標簽。但事實證明,雖然在輿論上豐田沒占上風,銷量卻依舊牢牢占據高地。
那問題來了,豐田這5萬億的利潤是怎么來的?盡管去年豐田的純電動車銷售量僅為11萬輛,與千萬級的總銷售量相比微不足道,但其混合動力車的銷量超過300萬輛,占總銷量的三成以上。這一部分成為了豐田盈利增長的關鍵。
而豐田在海外市場尤其是北美的表現更是亮眼,一年貢獻了超280萬輛新車銷量。單車利潤呢?更是翻倍增長。2023年度每輛車的平均利潤達到2.09萬元。
既然豐田有這么好的業績,它為啥還這么低調呢?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在中國市場表現不太給力。連續兩年銷量下滑,特別是在電動化、智能化轉型大潮中,豐田的步伐尤其顯得稍慢。另一方面呢,國內市場自主品牌的崛起也讓豐田壓力山大。
越是低調,銷量越是高調。而被媒體捧得天花亂墜的純電車企,比如小鵬、零跑等,紛紛宣布虧損。與此同時,像豐田、比亞迪這樣主打混合動力的老牌車企,卻賺得盆滿缽滿。比亞迪去年賺了300億,理想也不甘示弱,拿下了117億的好成績,在國產品牌中遙遙領先。
就在特斯拉等“純電教主”的銷量連連下滑之時,豐田、比亞迪、理想乃至問界堅持的混動策略,似乎更符合市場的胃口。
純電與混動,究竟誰才是未來的主宰?近幾年,國內純電動車的發展一路領跑,但現在反倒是插電混動和增程式的車型開始火起來了。
為啥呢?主要還是充電問題挺讓人頭疼的。你想啊,小長假出去玩,充電站那排隊的隊伍能把人急瘋了。而混動車就不一樣,油電兩吃,多靈活。
所以,王傳福、李想、豐田章男這些大佬早已判斷,目前市面上的純電車還只是個“半成品”。王傳福更是直言不諱,他說別被車企弄出的新名詞迷糊了。今天說實現無人駕駛,明天又搞個AEB,其實都是市場噱頭。他認為,純電車想完全取代傳統汽車,至少還得等個20年。這20年的過渡期,混動車才是未來市場主流。
而現在市場上的純電車也遭遇了發展的瓶頸,續航在600公里左右徘徊。這主要是因為目前液態電池的化學潛能已被開發到極限,要想實現從600公里到1000公里的飛躍,需要的是物理層面的突破——固態電池。
業內人士說,“全固態電池好是真好,難也是真難。”難在哪里呢,難在材料、技術、工藝、成本等各個方面。豐田作為早期看好固態電池并堅持研發的車企之一,從2012年就開始加大投入,和多家車企、電池企業、化工企業合作,構建了強大的研發體系。長期的磨礪,讓豐田在固態電池領域獲得了超過1300項專利,居全球之首。
當世界還在為電車充電時間長、續航里程短頭疼時,豐田已經在固態電池上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據業內報道,豐田正在開發一種新型固態電池,其充電速度能達到特斯拉的1.5倍。僅需充電10分鐘,就能跑1200公里,這和加油車的加油時間相差無幾了。
而增程車型的銷量在今年暴漲了2到3倍,這反映出消費者對現有電車的續航和充電速度依舊有所保留。很多人買車時兩眼一抹黑,擔心電量不夠用,這種“里程焦慮”在電車市場上一直未能得到徹底解決。如果豐田能如期推出這種既能快充又超長續航的固態電池車型,那無疑將對現有的純電和增程車型形成強大沖擊。
有句老話說得好,“想種一棵樹,最好的時機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如果固態電池真是電動汽車的未來,那么,為了不被未來的潮流所拋棄,現在就應該開始布局。里程焦慮和安全性,這兩大難題一直是動力電池的繞不開的話題。未來,掌握固態電池技術的企業將領跑市場。
國內的車廠和電池企業也應該提前做好準備,布局固態電池技術。但務必要腳踏實地,真金白銀地投入研發,不能只是停留在炒作層面。畢竟,靠炒作“炒”不出未來,那只會是自掘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