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4年,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著的《出土文獻與古文字教程》由中西書局出版,共120萬字。本書為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領域第一部研究生綜合教材,將填補長期以來該學科教學缺少具有科學性、系統性教材的空白。
今天(5月18日),《出土文獻與古文字教程》新書首發式暨“新形勢下古文字專業學生的培養與教學經驗交流”座談會在滬舉行。“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首席專家、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黃德寬教授,“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首席專家、吉林大學原副校長吳振武教授,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副總裁彭衛國,復旦大學副校長陳志敏共同為新書揭幕。
作為一項冷門絕學,古文字學涉及漢語言文字學、文獻學、歷史學等多個學科。合格的古文字學人才需要具備多學科的知識和能力,人才成長周期長,培養難度大。
觀一書
知千年古文字來龍去脈
“這部教材是我們中心近年來堅持‘有組織科研’打造的一個精品,致力于成為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從入門到專業的‘學習寶典’,從專業到專精的‘參考秘籍’。”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負責人劉釗教授介紹,《出土文獻與古文字教程》的編撰宗旨與亮點是:知識方面注重經典性、前沿性和創新性,充分利用新觀點、新理論、新材料,內容方面賦予基礎性、漸進性和擴展性。
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介紹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的相關專業知識及研究方法,包括古文字考釋、古文字與上古音、古文字與古漢語詞匯、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整理、古文字工具書與數字化資源等五大專題,是學習、研究出土文獻與古文字者所需掌握的基礎知識和方法;下編大致按書寫載體和時代分類,每一類選取若干原始材料進行讀解,涉及商周甲骨文、商周金文、戰國簡帛、秦漢簡帛、戰國秦漢金文、璽印封泥陶文及其他文字等。
本書采用繁體印刷,擁有精裝版(全一冊)、平裝版(全三冊)兩種版本,以供讀者擇選。作為教材,它可以幫助學生初步掌握從甲骨文到秦漢文字全時段的古文字,成為領域內的預備人才;作為專業書籍,它面向對古文字已有初步了解并有學習意愿的讀者,助其一窺古文字研究之堂奧。
2021年,復旦大學入選首批由中宣部、教育部、國家語委等八部委共同啟動實施的“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協同攻關創新平臺建設單位,本書即是“古文字工程”資助項目之一,為這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文化事業添磚加瓦,貢獻復旦智慧。
“一部好的教材對于整個古文字學科的建設發展意義重大,也是建構古文字學知識體系,促進古文字學科建設的一個重要舉措。通過教材建設可以將本學科的知識體系進一步提煉提升,促進青年學生的學習與能力提升。”黃德寬教授評價,“復旦編寫的這部教材既汲取前人經驗,也吸納最新的成果,對學科、學術的發展,對人才培養都富有長遠的意義。”
本書同時列入新時代復旦大學精品教材、復旦大學研究生教材系列,助力復旦課程教材體系建設、研究生教學培養。據悉,《出土文獻與古文字教程》是復旦編寫的出土文獻與古文字教材“三部曲”之一,面向中小學生的通識教材、“強基計劃”古文字方向的細化教材也將提上日程,從而形成“初中高”三個層級古文字專業學生教材,為古文字專業教學、人才培養注入蓬勃動力。
“此前國內高校編寫過文字學相關教材,而復旦編寫的這部教材首次以‘出土文獻’為名,并且面向古文字學專業研究生。”吳振武教授說,“這部教材由一個高水平的團隊和作者群打造,它最大的特點是體現了當今古文字學的最前沿的成果。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會超過以往任何教材。”
4年、13人、120萬字
復旦師生的心血之作
在復旦光華樓西主樓27層,一代代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師生日夜埋首于甲骨、青銅器、竹簡木牘、帛書等出土文獻,遨游于語言學、歷史學、考古學等學科的浩瀚天地,扎根冷門絕學,編織中華文明的絢爛華章。
《出土文獻與古文字教程》正是中心三代學人的數十年來的學術成果積淀,教學育人的經驗總結,融眾人心血與智慧于此一書,成洋洋百萬字之巨著。
“我們平時注重梯隊建設,本書每一章甄選相應老師負責撰寫,恰恰讓他們在自己最熟悉、最擅長的領域大展身手,非常契合。每一部分都有一個最合適的人來做,各擅勝場。”劉釗對全書謀篇布局進行總體統籌,對章節編者協調安排,保證全書的整體推進有條不紊。
教材由中心13位教師集體編寫,每位教師編寫至少一個章節,有兩個章節分別為二人、三人合著。章節編寫充分發揮學者的治學與教學優勢,例如蔣玉斌青年研究員擅長甲骨文研究,曾憑借對甲骨金文“蠢”字的釋讀獲“甲骨文釋讀優秀成果獎勵”一等獎,收獲“一字10萬元”獎勵,他在教材中負責下編第一章《商周甲骨文選讀》的編撰;善于抽絲剝繭考釋古文字的陳劍,單獨編寫了《古文字考釋》一章,并與廣瀨薰雄、任攀合作編寫《秦漢簡帛選讀》一章;擅長利用古文字研究上古音、授課頗受歡迎的張富海副教授,則編寫了上編第二章《古文字與上古音》。
在教材的編撰過程中,每位編者并非“閉門造車”,而是充分溝通交流。四年來,劉釗帶領團隊召開多次會議,讓編者們互相審稿,互相校對,提出意見,審慎修改。
中心教師們將日常教學科研中一以貫之的嚴謹態度投入編撰過程中,例如編寫《商周金文選讀》章節的謝明文老師多次校對書稿,精益求精,數易其稿。“不獨是文字方面的字斟句酌,在配圖的清晰度等細節方面也不斷完善,力求盡善盡美。”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專列《古文字工具書與數字化資源》一章,體現對信息化手段、數字化資源推動古文字研究的關注。該章節介紹了近兩年由中心學生研發的“綴玉聯珠”甲骨綴合信息庫、“貫聯汗青”簡牘綴合信息庫,兩大信息庫全面整合了甲骨、簡牘綴合信息,為學術檢索提供極大便利,受到海內外學界的廣泛關注。這充分體現了中心的育人成果,載入教材之中,持續產生深遠影響。
冷門絕學后繼有人
復旦薪火相傳
古文字學是一門以鑄刻或書寫在遺物、遺跡上的先秦秦漢文字及其所記錄的上古歷史文化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新興交叉學科,也是一門事關文化傳承的冷門絕學。與一般學科相比,古文字學人才成長周期更長、培養難度更大。
自國家啟動“強基計劃”以來,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進一步優化學科體系,完善課程設置,新增十一門本科課程,申報復旦大學本科教學改革項目,并進一步提升研究生教學質量。
“裘錫圭先生對學生一向非常嚴格,在先生的言傳身教下,中心將嚴謹踏實的學風代代相傳,對學生嚴格要求。”劉釗說,“除了高質量的課程培養,中心教師在學術上非常重視對學生的引導,鼓勵學生參與科研項目,漸入佳境,并始終強調學風的重要性。”
中心堅持導師指導與集體指導相結合,強調在科研實踐中培養創新型一流人才,重視培養他們作為古文字人才儲備軍的使命感。中心向社會輸送了大量優秀的奮斗在一線的文化事業工作者,培養模式及教學成果已成為業界標桿。
古文字研究的種子播撒復旦青年學子心間,漸漸生根發芽。2023年8月,首屆中國人民大學“樹人杯”未來古文字學者學術征文大賽獲獎名單公布,由中心陳劍教授、蔣文副研究員共同指導的復旦中文系2020級古文字強基班彭若楓的論文《據海昏侯孔子衣鏡銘重思“博學而篤志”之義》獲一等獎。彭若楓現已通過轉段考核,將于2024年秋季學期進入中心攻讀碩士學位,深入開展古文字研究。
隨著《出土文獻與古文字教程》這部研究生教材的出版,復旦大學古文字專業人才培養將更上新的臺階。中心教師期待著,在課堂上使用復旦自主編寫的教材,并隨著教學科研進展而更新修訂本書相關內容;同時期待它為全國古文字專業教學與人才培養貢獻復旦力量,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提供支撐,為傳承中華文明注入不竭的動力。
在當天下午舉行的“新形勢下古文字專業學生的培養與教學經驗交流”座談會上,來自全國各高校院所的專家學者圍繞古文字專業學生培養與教學暢所欲言,分享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