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618大促又到了,今年的一個比較大的變化淘寶取消了預售機制。
往年平臺有一個提前的預售期,讓用戶先支付定金,等待幾天后再統一支付尾款,而今年開始,用戶不需要支付定金了,大促開始就可以直接下單。
大促預售的取消也算是大勢所趨,在目前的主流電商平臺中,淘寶是最后一家取消預售機制的,拼多多從來沒玩過預售,京東在2023年雙11就取消了預售。

在電商行業已經存在了長達十幾年的預售制度,為什么現在玩不下去了呢?原因很簡單,預售是一項坑了消費者,肥了商家和平臺的制度。
01 “預售制”緣何產生?
關于預售制度最早什么時候出現,目前網上有不同的說法,從2012年到2014年都有。

實事求是地講,預售當初出現的初衷,是為了幫助商家和平臺在雙11期間減輕備貨和服務器的壓力。
這一點可以從預售制出現之前的數據增長看出來:
2009年的雙11,淘寶商城的銷售額是5200萬元,僅有不到30個品牌參與,共產生訂單26萬。
2010年雙11單日銷售額達到9.36億,共產生物流訂單1000多萬,同比增長暴增近40倍。
2011年雙11當日交易額飆升至52億元,參加的店鋪達到2200多家,產生的訂單達到2200多萬件,較2010年增長100%。
2012年雙11當日,阿里系平臺交易額達到191億元,參與店鋪數量首次突破一萬家;訂單數量也達到了7800多萬件,較2011年增長近4倍。
雙11的影響力和參與人數急劇增加,對于商家和平臺自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兒,但是也帶來了麻煩。
因為每年訂單數量都大幅增長,但每年增速差距很大,所以商家不知道需要備多少貨才合適,同樣對于平臺來說,同樣面臨著要準備多少服務器才夠用的問題。
怎么樣才能盡可能精準的知道雙11有多少人參與,有多少訂單呢?
預售就是一個巧妙的制度,用戶先下定金,平臺和商家統計之后,做起準備來就心里有數了。
02 預售制讓誰賺麻了?
但是,經過幾年的發展之后,商家和平臺逐漸發現,預售制度還可以成為“拿捏”消費者的“工具”,于是這一制度也開始逐漸走樣了。
對于平臺來說,通過預售制度可以獲得以下好處:
幫助平臺推高成交金額。由于消費者在同一天付尾款,從而平臺可以在雙11或者618當天形成一個巨大無比的成交數字,平臺借此來營銷。

擴大活動的影響力。因為預售制度的存在,所以檔期的時間就被再次拉長,活動的曝光時間也就增加了。
提前鎖定用戶。預售制度一般是伴隨著折扣,因此可以吸引用戶提前下單。
對于商家來說,利用預售制度可以得到的好處包括:
提前預售確定庫存。根據預售來儲備庫存,盡可能地減少損失,避免多備貨賣不完。
讓商家提前回流資金。因為預售商家可以在大促之前就回收部分資金,減少資金的壓力。
提升店鋪的訪問量。對于商家來說,消費者下定金的時候需要訪問一次店面,付尾款的時候還要再訪問一次店鋪,用戶訪問數據提升了,商家也可以趁機推送更多的商品,帶來更多的消費。
03 預售制為什么必須死?
商家和平臺倒是可以通過預售制度拿到很多好處,而留給用戶的全是壞處:
想用的商品不能立馬拿到手,需要眼巴巴的等著,需要更多的時間來等待收貨;
預售定金不退,要拿到貨之后才能退貨,很多人就算不滿意,感覺麻煩也想了想就忍了;
商家在預售期間宣稱商品為活動期間最低價,但用戶支付尾款后發現商品價格更低;

……
但是由于過去淘寶和京東這兩家主流平臺都采用預售,消費者不爽也只能忍著,拿平臺沒辦法。
但是隨著拼多多和抖音等平臺的崛起,事情就發生變化了。
很多消費者發現,自己等了很多天,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湊下來的滿減、紅包,最后的價格并不便宜,甚至比拼多多、抖音直播間直接下單還貴。
吃過一次虧之后,用戶自然不會再上第二次當了。
在這個時候如果平臺再固守預售,相當于把平臺的消費者直接推到競爭對手的平臺上。
在低價優先、用戶優先的大背景下,預售這一損害消費者利益的制度被拋棄也在預料之中。
04 還有哪些電商規則需要“糾偏”?
對于電商平臺來說,如果真想回歸用戶,需要拋棄的不僅是預售制度,還有很多用戶長期吐槽的問題也需要被解決。
比如,大促中各種復雜的套路問題。每年618、雙11被吐槽最多的就是促銷規則復雜,消費者需要做“奧數題”算來算去。這種機制的背后就是所謂的“價格歧視”,賭的就是一些不明所以的用戶搞不清,付出高價。

實際上是一種非常短視的行為,用戶不是傻子,久而久之對所謂的促銷免疫了,大促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比如虛假展示價格的問題。只要購物的人都會有一個感受,商家展示頁面價格和實際下單的時候價格完全不一樣。
舉個例子,在平臺上搜索電腦,滿屏展示都是幾十塊錢、幾百塊錢的價格,但是真正進入店鋪才發現,展示的價格也許是殘次品的價格,也許是某個零部件的價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