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國電動汽車的有力競爭,歐盟的“關稅大棒”已經舉起,但作為“受益對象”的歐洲汽車巨頭們似乎反應平平,尤以德國反對聲浪最強。
路透社在5月23日的報道中援引歐洲汽車高管的話說,歐洲汽車巨頭已經沒有太多時間來重組其業務線和產品線,從而與崛起的中國汽車制造商競爭,嚴厲的關稅也無助于保護現狀。
去年10月,歐盟委員會宣布對產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展開反補貼調查。歐盟的貿易監管機構表示,他們會根據調查結果,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新的關稅。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當地時間21日表示,歐洲將采取“量身定制”的方式,任何可能征收的關稅都將“與損害程度相稱”。歐盟會在6月5日之前通知那些被征收臨時關稅的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
不過,歐洲的汽車企業高管們認為,歐盟無法阻止中國低成本電動汽車對歐洲汽車制造商及其傳統供應商帶來的影響。
美國商業咨詢機構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的數據顯示,與歐洲競爭對手相比,中國汽車制造商擁有30%或更大的成本優勢。2023年,中國電動汽車占歐洲電動汽車市場份額的19%,比2022年的16%進一步提升。
“窗口正在關閉,我認為我們還剩兩、三年的時間……如果我們不加快速度,(德國業界)將很難生存下去。”大眾汽車董事會成員托馬斯·施邁爾(Thomas Schmall)在路透社舉辦的一次會議上說。
施邁爾表示:“今天,保證(企業)生存的不再是規模,而是速度。”
大眾汽車董事會成員托馬斯·施邁爾 圖源:外媒
歐洲汽車巨頭斯泰蘭蒂斯(Stellantis)首席執行官卡洛斯·塔瓦雷斯(Carlos Tavares)表示,汽車制造商沒有太多時間來調整業務,這有賴于消除“我們后院的監管混亂和官僚主義”。
路透社稱,這些高管們表示,中國汽車出口激增以及中國車企在歐洲建廠的前景,正迫使歐洲大陸的現有汽車制造商探索與長期競爭對手的合作,加大對供應商的壓力以削減成本,并加緊與歐洲工會討論工廠和工作崗位的未來。
但是,一些策略的進展并不順利。報道稱,雷諾汽車和大眾汽車因為在生產地點的問題上存在分歧,于上周終止了合作開發低成本電動汽車的談判。
另一方面,路透社指出,在歐洲,削減勞動力成本絕非易事,因為工會擁有政治和法律手段來阻止裁員。意大利總理梅洛尼等歐洲政界人士已經意識到汽車就業機會減少的問題,梅洛尼希望斯泰蘭蒂斯在意大利的汽車年產量從2023年的約75萬輛增加到100萬輛,而不是將生產轉移到低成本國家。
報道稱,自2021年由菲亞特克萊斯勒(FCA)和標致雪鐵龍(PSA)合并組成新公司以來,斯泰蘭蒂斯已經裁員13%,員工人數降至約12.5萬人。大部分人是通過與工會達成自愿裁員協議,其中一半以上在意大利。
當地時間2023年9月7日,汽車制造商斯泰蘭蒂斯在英國埃爾斯米爾港的電動汽車生產工廠 圖源:視覺中國
大眾汽車首席財務官安特立茨(Arno Antlitz)23日表示,該公司的目標是到2026年削減100億歐元的成本,部分削減的開支可能來自員工提前退休。“特別是我們在德國的工廠,必須為更激烈的競爭做好準備。”安特立茨說。
眼下,斯泰蘭蒂斯正在推出一款小型電動雪鐵龍汽車,售價為2萬歐元,塔瓦雷斯認為,這是與中國汽車制造商競爭的“合適價格”。斯泰蘭蒂斯全球采購主管馬克西姆·皮卡特(Maxime Picat)接受采訪時表示,該公司正在推動其供應商與中國供應商的成本保持一致。
報道稱,關稅可以暫時縮小或消除中國汽車制造商從供應鏈中獲得的成本優勢,但德國汽車制造商警告說,如果中國采取反制措施,對在歐洲生產的奔馳、大眾、寶馬汽車征收關稅,那么德國汽車制造商可能會付出高昂的代價。
雷諾首席執行官盧卡·德·梅奧(Luca de Meo)接受路透社采訪時指出,歐洲汽車制造商面臨的競爭不僅來自中國,也來自美國的清潔能源汽車補貼,“歸根結底,你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保持競爭力。”
5月22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就馮德萊恩“暗示歐盟可能會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關稅”一事回應稱,中國的發展和開放給歐洲和世界帶來的是機遇不是風險。保護主義解決不了歐盟的問題,保護的是落后,失去的是未來。中歐互為第二大貿易伙伴,都是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應該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具體經貿問題。我們注意到歐方的相關表態,希望歐方恪守支持自由貿易、反對保護主義的承諾,同中方一道維護好中歐經貿合作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