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乘聯會數據顯示,2024年4月上半月,國內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突破50%后。2024年5月第三周(13日-19日),國內新能源乘用車上險量達16.8萬輛,新能源終端上險滲透率同樣首次突破50%,達到50.2%,再次超過燃油車。新能源汽車相比于燃油車,已經有了銷量優勢。
事實上,在今年3月份,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比亞迪的創始人王傳福就預測未來三個月,新能源車滲透率即將突破50%。王傳福的自信,既是對整個行業的敏銳洞察,也是對比亞迪的自信。
憑借著技術和品牌優勢,比亞迪銷量占比節節攀升,3月和4月月銷量均在30萬輛以上。根據3月份乘聯會數據,比亞迪一家銷量約占到3月份新能源汽車總銷量的36.7%。換言之,中國新能源滲透率能夠突破50%,有比亞迪1/3以上的功勞!
比亞迪龐大的市占率,也體現在細分市場的排名上。根據懂車帝數據顯示,在排名前10的暢銷車里,比亞迪一共占據了7個名額。
那么問題來了,為何王傳福的神預言能提前成真?為何新能源汽車發展在十年里如此迅速?
技術上,新能源對燃油車形成“技術壓制”
固然,中國新能源車市場的快速成長,離不開“政策”的東風,然而“打鐵仍需自身硬”,歸根結底,還是需要自身技術夠強。
從產品力方面來看,經過多年的技術沉淀,新能源車在技術和駕車體驗方面,已經形成了對燃油車的降維打擊。不少新能源車主反饋,燃油車在動力、能耗、靜謐性,以及智能化等方面難以與新能源汽車媲美,二者之間存在明顯的技術代差。
特別是在混動領域,隨著比亞迪的DM-i超級混動技術的大范圍應用,憑借“快省靜順綠”,以及“短途通勤用電,長途出行用油”等鮮明的產品特征,迎來了混動市場和混動技術的大爆發。
如今越來越廠家加入到混動領域,很大程度上推進了新能源滲透率的極速增長。數據顯示,2023年插混車型的上險數同比增速高達84.69%。
價格上,國產新能源做到了“電比油低”
從消費者層面來說,消費者之所以選擇新能源汽車,除了在產品體驗方面更具有優勢之外,成本也是重要因素。
要知道,新能源車并不是什么“新鮮”的事物,早在100多年,世界上第一輛可用的電動汽車出現了,比內然機汽車出現得還要早。但為什么接下來的100年依舊是油車領導世界。除了技術成熟度之外,另一方面就是成本優勢。
如今,電車的成本已經被比亞迪等國內廠商打到了“電比油低”,特別是比亞迪推出了7.98萬元秦PLUS榮耀版,從價格上也狠狠背刺了一把燃油車,可油可電,還不需要購置稅,用成本成本比油車更低,燃油車自然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消費意識上,用戶心理認知度逐漸攀升
技術的成長,價格的走低,也讓消費者對新能源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這不僅僅體現在新能源滲透率的不斷攀升,比亞迪等自主車企銷量“狂飆”式增長,同時還有對國內新能源車企的品牌認可度越來越高。
我們可以看到近些年來,傳統車企中如騰勢,極氪、新勢力中蔚小理等等...這些中高端的中國新能源品牌都取得不錯的市場成績,特別是比亞迪仰望更是率先了打破了“百萬國產車”的桎梏,仰望U8月均1000多臺的銷量不輸攬勝這些傳統豪華“貴族”。
而換在十年前的燃油車時代,別說誰會愿意花100多萬買臺國產車,就是有二三十萬的預算,更多的也是看合資品牌,而非國產車。這恰恰也說明,在消費意識上,用戶對新能源車心理認知度逐漸攀升。
中國車市“攻守易型”了
當新能源滲透率突破50%之后,中國車市也開始發生了“攻守易型”的轉變。
1、燃油車和新能源車的攻守易型
過去,是燃油車的天下,而今,新能源車憑借技術和成本優勢,正在逐漸取代燃油車。于是,關于“燃油車是否會被新能源車取代”也成為了行業爭論的話題。
在電駒小編看來,新能源車成為市場主流是現實也是未來,而燃油車被完全取代至少短期內并不可能。比如在一些特定情況下,如穿越沙漠,極限越野等等,油車依舊比電動車更加靠譜。
2、中國品牌與合資品牌的攻守易型
中國新能源滲透率超50%,也意味著中國車企借助新能源賽道,成功實現了彎道超車。相較之下,合資品牌在國內的日子似乎越來越不好過。
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4月份,日系乘用車在華市占率跌至15.2%,創下了自2013年以來的新低。而頭部合資品牌尚且如此,二線合資更是腰斬式下跌,甚至有些小眾的合資品牌已經被卷入了批量關停潮。包括雷諾、鈴木、DS、謳歌、菲克、三菱等,陸續退出中國市場。
合資品牌的失利,歸根結底還是電動化轉型效率太過緩慢,沒有踩到新能源的風口。相較之下,大眾因為積極轉型電動化,并沒有因此丟失市場,甚至還吃到了電動化的紅利。以上汽大眾為例,其1-4月累計銷量達34萬輛,同比增長8.1%。
毫無疑問,隨著新能源技術不斷升級、成本不斷降低、充電設施不斷完善,以及消費者固有消費心智的改變,新能源滲透率突破50%只是個“新起點”,接下來勢必還會持續攀升。如果某些合資品牌再不積極轉型,恐怕在國內市場的“好日子”真的要到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