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消停”沒兩天的周鴻祎,又殺回了汽車圈。
近日,汽車圈網紅第二人、人送外號“雷軍研究院院長”的周鴻祎,初步完成了換車的承諾:5月22日剛剛將自己的老邁巴赫交付給了繼任褚振亮,5月24日便出現在了極氪009光輝首批車主的交付現場。
至此,“周鴻祎換車記”本身宣布告一段落,但隨之而來的新話題卻讓我們再次看到了這位流量教主的硬實力:在交付儀式結束后,周鴻祎在極氪CEO安聰慧的陪同下參觀極氪工廠,并一連發布兩條短視頻,再次引發熱議。
盡管其本意是為合作伙伴吉利站臺,但“囂張”慣了的紅衣教主在視頻中對安聰慧的一番“教育式發言”卻顯得十分耐人尋味。
外行指導內行,車企該“受教”嗎?
“你們這個壓鑄機多少噸啊,為什么不做到萬噸呢?”“車漆幾層啊?材料沒有放射性?”
盡管在諸多車圈大v和極氪CEO安聰慧組成的接待群體中,周鴻祎似乎是最不懂車的那個,但短短數十秒的視頻中,他先是對安聰慧毫不客氣地發出了連珠炮般地提問,且似乎對其回答并不十分滿意。
隨后,周鴻祎則直接開始對安聰慧傳授起了經驗:“不用去講how(怎么做的),因為我們也聽不懂,直接講why和what,為什么這么做,和這么做帶來什么好處。”
這些發言不免讓人想到了此前理想MEGA上市時周鴻祎遠程“指導”李想該如何運作才能挽回營銷頹勢的熱心發言,以及北京車展現場,周鴻祎在李想面前對四座MPV高談闊論時,被后者客觀理性地說服。
也有人拿出周鴻祎在北京車展上喊話奇瑞“放下身段,走到臺前與公眾溝通”等指導式發言的片段,表示紅衣主教在汽車圈里“好為人師”已經不是第一天了。那么,周鴻祎究竟是否有資格來指導汽車人們“做事”?汽車圈又是否真的能夠接受“外行指導內行”的營銷模式?
首先,以參觀極氪工廠的這段發言為例,論流量,這位車圈網紅的確在2024年為汽車行業貢獻了不少新鮮話題,造梗速度僅次于雷軍背后的廣大網友們。但論資歷,已在吉利工作近30年,一手主導浩瀚架構、領克品牌等多個里程碑項目的安聰慧顯然并不適合成為他的“學生”。
“就像剛才將那個壓鑄,細節、多少個控制點這些大家聽起來都比較費力,這一點上雷總就很善于拿一些數字出來,27000轉什么的。”周鴻祎在參觀完極氪工廠后如是說。然而,假如他出席的是極氪或是其他任一主流汽車產品的發布會,也許他會驚訝的發現,在挖掘產品亮點、找到數字“錨點”的這堂課上,極氪這些在周鴻祎眼中不善于宣傳的“守舊派”,甚至比雷軍做得更多。
再比如針對極氪009光輝,周鴻祎提出的why、what和How建議,想必極氪內部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但是周鴻祎顯然沒有仔細思考,極氪為什么要這樣做。
售價接近80萬元的極氪009光輝,明顯是要向上進攻,甚至要在輕奢級消費市場與其他品牌進行一些較量。而不論是汽車圈的勞斯萊斯、賓利,還是時尚品圈的迪奧、香奈兒、愛馬仕,只要與奢侈品沾邊的品牌,都無一例外需要為消費者講述“How(怎樣制造)”的問題。
只有當消費者認知到,世界上能夠手繪出勞斯萊斯腰線的人僅有個位數;打造一件迪奧的連衣裙需要頂級匠人累計工作30個小時,消費者才能徹底感知這件商品的精神價值,才會心甘情愿地為其埋單。
當然其中也存在一種可能,就是售價80萬元的極氪009光輝,對紅衣教主而言還是太過便宜了。然而,無論從技術進化的角度還是對消費者負責的角度,從未親自參與造車、甚至連開車都不會(至今未拿到駕照)的周鴻祎,自然也無法設身處地地為汽車營銷提出更多具體的、真正有建設性的意見。
駕馭流量,而非被流量駕馭
在成為極氪009光輝車主之后,周鴻祎很快就迫不及待官宣了360與極氪之間合作的消息,雙方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顯示,二者將在在安全領域、大模型領域等方面進行合作。對此,不少網友表示:“周鴻祎終于在汽車圈內用流量變了第一筆現。”
而對于極氪來說,與周鴻祎的合作雖可能帶來爭議,但從流量紅利的角度來看卻依然是當下十分劃算的選擇。盡管周鴻祎并不打算讓極氪009光輝成為自己的“唯一”,而是表示此后還將購入多臺國產新能源高端產品,但第一個吃螃蟹的車企所收獲的關注和熱度,卻是后來者很難達到的。
更重要的是,吉利對流量與跨界的探索,并不會只局限于周鴻祎。就在安聰慧與周鴻祎的極氪工廠行同天,李書福與搜狐創始人張朝陽在吉利學院的對話也在同步進行,相比周鴻祎的張揚,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的張朝陽反而顯得謙虛,而一向金句不少的李書福也拿出了十足的誠意,雙方平等的對話展示了互聯網+汽車流量交互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正如饑餓游戲中人氣最高的選手也往往有著最可觀的存活率一樣,在當下汽車市場的叢林競爭中,比銷量下滑更令車企們感到恐懼的是無人在意的流量困局。但這卻不是“外行指點內行”的理由。
讓人記憶深刻的是,今年北京車展的當紅明星企業家雷軍,幾乎是全程在用肯定、贊美、謙遜的態度面對每一家造訪的車企。恰巧,雷軍也是被周鴻祎時常掛在嘴邊,用來說教其他企業的“正面典型人物”。
因此對于周鴻祎來說,好為人師或許是個人習慣,但是要想讓別人從心底里認同自己,首先要做的,大致應當是自己先努力向正面典型學習。而對于汽車企業來說,駕馭好流量,避免被流量駕馭,才是在合作中最應該學習的那部分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