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我國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應對環境挑戰,并推動可持續發展,力求實現2030年前達到碳排放峰值和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就在5月29日,國務院頒布了《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這一舉措不僅為光伏和新能源汽車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標志著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方案》的發布,是對中國節能減排行動的進一步深化。它明確提出了加快老舊機動車淘汰、提升營運車輛能耗準入標準、逐步取消新能源汽車購買限制等具體措施。同時,還涵蓋了公共領域車輛電動化、新能源中重型貨車推廣、零排放貨運車隊發展、老舊運輸船舶報廢更新以及沿海內河船舶電氣化改造工程試點等內容。
當然討論最激烈的,還是關于逐步取消新能源限購這檔子事。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經濟數據,消費市場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73.7%,成為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的重要支撐。政府此前已多次部署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的政策,包括免征購置稅、活躍二手車市場、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和充電設施建設等,這些政策的實施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增長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中汽協的數據顯示,2024年4月,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完成87萬輛和8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5.9%和33.5%,市場占有率達到36%。這一數據表明,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正處于快速增長期,而逐步取消限購政策無疑將為市場注入新的活力,進一步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
然而,對于限購政策的取消,市場反應不一。
以北京為例,有數據分析表示,嚴格的限購政策導致個人需要等待長達40年才能獲得購車資格。雖然有聲音對取消限購政策持悲觀態度,但行業專家認為,通過提高車輛購置稅、核心區域停車費以及擁堵費等經濟手段來解決車牌問題,可能是一個更為切實可行的方案。這些措施的目的是利用經濟杠桿來控制車輛數量的增長,從而減輕交通擁堵和降低環境污染。
而如上海、深圳等地,則要求購車人社保繳納一定年限方可擁有資格。
不過可喜的是,深圳最近放寬了新能源汽車的購買限制,為市民帶來了利好消息。根據5月11日深圳市交通運輸局官網發布的《關于調整新能源小汽車增量指標申請條件的通告》,深圳市取消了非深戶籍人員申請新能源小汽車增量指標的社保限制,并放寬了對名下已有一輛在深圳市登記的小汽車的個人申請混合動力小汽車增量指標的條件。
這意味著,深圳市市民現在只需持有居住證,即可申請新能源小汽車的增量指標。此外,對于已經擁有一輛粵B牌照小汽車的個人,他們現在有資格再申請購買一輛混合動力汽車。此前,在深圳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需要滿足連續繳納24個月以上的社保條件。這一政策的調整,無疑為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和市民的購車需求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與此同時,國家多部門發布了汽車以舊換新補貼實施細則,為報廢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燃油乘用車或2018年4月30日前注冊登記的新能源乘用車,并購買符合節能要求乘用車新車的個人消費者提供一次性定額補貼。這一措施將進一步促進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加速老舊車輛的淘汰,推動汽車產業的綠色轉型。
其實,在政策層面,已多次提及放寬汽車限購。
2023年7月,國家發改委等13個部門聯合印發通知,提出優化汽車限購管理政策。2024年3月,國務院再次要求因地制宜優化汽車限購措施。這些政策的目的是充分釋放消費潛力,促進經濟增長,同時也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有分析人士認為,放寬汽車限購政策能有效促進消費潛力的釋放,尤其是在限購導致城市汽車保有量嚴重落后的城市。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也指出,放開限購能有效促進消費潛力,汽車消費有較大的增長空間。這些觀點表明,市場對于新能源汽車的需求依然旺盛,政策的放寬將有助于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
不過,在國務院宣布逐步取消新能源汽車購買限制的決策背后,我們應保持審慎樂觀的態度。雖然這一政策將為新能源汽車市場帶來新的活力,但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會面臨一些挑戰。
比如,隨著市場需求的激增,新能源汽車的生產能力與供應鏈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這要求制造商們不僅要加快生產步伐,更需確保產品質量與服務的持續提升。
同時,新能源汽車的充電網絡和維修服務體系亦需迅速跟進。隨著車輛數量的增加,現有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能力可能將難以滿足市場的需求。因此,加強這些配套服務的建設,確保其與市場的同步發展,顯得尤為關鍵。
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政府的引導和支持至關重要,其不僅需要在政策層面提供支持,更需要在實際操作中加強協調與配合,確保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健康發展,避免市場出現無序競爭和資源浪費。
寫在最后
綜合而言,逐步取消新能源汽車的限購政策,并輔以一系列支持性措施,是有望顯著提高國內新能源汽車的普及率的。
據先前報道,預計到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將超過50%,這無疑將為新能源汽車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然而,我們也需要警惕可能伴隨而來的挑戰和問題,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來應對和解決這些問題,以確保產業的健康發展。
那么,你準備好迎接這一變革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