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世界著名金融媒體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刊發了一則關于中國汽車的報道,標題為《中國電動車能否引領全球汽車消費升級?》。
報道當中提到了這樣一個觀點:按照現在的發展趨勢,未來五年內中國大概率會出現3到4家具備沖擊全球前10能力的中國品牌汽車企業。從字里行間看,充滿了西方發達國家的擔憂。
誠然,外媒的擔心不無道理,如今的頭部自主汽車品牌,月銷量已經進階到了20萬輛+,是不少頭部合資汽車品牌銷量的三倍還要多。而就全年的銷量數據來看,距離歐美日韓那些全球汽車品牌的銷量越來越近,你說它們能不焦慮?
以吉利汽車為例,今年一季度其銷量達到了47.57萬輛,同比增長率為49%。其中,新能源汽車在銷量增長中扮演了關鍵角色,隨著旗下各品牌均加速新能源產品的投放,一季度吉利新能源銷量14.41萬輛,同比增長率高達143%。

與此同時,就整個吉利控股集團的一季度銷量數據來看,累計銷量達到了73.84萬輛,同比增長率27%。值得一提的是,一季度吉利控股集團的累計國際銷量為28.58萬輛,同比增長率43%,呈現國內國外雙熱銷局面。
不過,隨著車市內卷進入“深水區”,各方勢力拼殺儼然“刺刀見紅”。繼一季度取得“開門紅”之后,吉利接下來如何迎接更大的挑戰?帶著疑問,汽車情報新媒體與吉利汽車高管進行了一番深度交流,對于業界關心的問題,接下來一一有了答案。
推進“智能吉利2025”成果落地
停不下來的“價格戰”,讓所有汽車行業從業者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意識,而正是這樣的危機意識往往會促使他們做出非常短期的行為決定。因為大家都很焦慮,想要在短時間內抓住趨勢擺脫困境。
但無形之中,這種短期的行為會被焦慮的狀態所裹挾,也因此陷入了無限的內卷處境,使得整個行業越來越焦躁和痛苦。不得不說,這就是眼下絕大多數汽車行業從業者所遭遇的現狀。
對于此,吉利汽車提到了要堅定成為長期主義者,其表示無論外界是卷價格、卷服務還是卷流量,吉利都將堅定落實“兩個藍色吉利行動計劃”,堅定推進“智能吉利2025”戰略的成果落地,堅定踐行“造每個人的智能精品車”理念,堅定為用戶持續打造高價值的新能源產品。

表現在實際產品行動層面,2024年吉利品牌將進一步聚焦銀河系列,打造“主流新能源第一品牌”。也就是說,吉利銀河將聚焦“混動+純電”的主流市場,陸續推出3款全新新能源產品。每一款產品都基于全新架構、創新的設計語言開發,均應用了自研的新能源智能科技,都是各自細分市場中,具有競爭力的高價值產品。

前段時間,吉利銀河公布旗下首款純電SUV正式定名為“吉利銀河E5”,并曝光了一組偽裝車圖。據悉,吉利銀河E5是吉利銀河首款錨定全球市場的重磅新品,左右舵車輛同時開發和測試,未來也將面向全球用戶進行發售。
新能源架構造車遙遙領先
伴隨著“價格戰”而來的,是新能源市場的洗牌加速。的確,這些年有數不清的大佬和資本沖進新能源汽車這條賽道廝殺,我們看到了諸如許家印、賈躍亭等曾經的“首富”折戟沉沙,也看到了蘋果這樣的全球科技巨頭也不得不半途放棄。當然,我們當下也正在見證華為鴻蒙智行業務的大放異彩,以及小米SU7的一鳴驚人。
或許這就是新能源汽車這條賽道所充滿的險阻,以及其迷人的一面。盡管失敗者眾多,但依然有人趨之若鶩,并且有人站在風口上一飛沖天。
在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看來,未來幾年時間,新能源領域的競爭會變得越來越激烈,直到新的市場格局形成。崔東樹還強調,規模決定成本和企業生存狀態,隨著行業洗牌加速,價格戰層出不窮,能夠留在牌桌上的仍是少數。

對于上述車市競爭趨勢,吉利談到了自身的競爭優勢。即吉利造車已近30年,有著深厚的技術底蘊和體系優勢。在智能電動時代,吉利以汽車產業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為核心,在車聯網、智能駕駛、車載芯片、低軌衛星、智算中心、AI大模型等前沿技術領域打造科技護城河,充分發揮體系化協同戰略優勢,堅定推進新能源化、智能化、全球化轉型,實現了品牌向新、價值向上的雙向突破。

而在新能源領域,吉利全面布局了混動、純電、換電、甲醇等多元化新能源技術路徑,擁有全球領先的新能源動力軟硬件的自研、試驗與制造能力,實現了從產品設計、研發,到制造與供應管理、銷售與服務等全鏈條的全體系電氣化。新能源架構造車遙遙領先,新能源布局之廣、技術之強,全面領先行業。
在智能化賽道進行縱深布局
隨著AI大模型的逐漸成熟,智能座艙和自動駕駛的體驗和功能邁上新臺階。一個再明顯無比的信號,無論是車企的發布會,或是產品介紹上,不再是說明續航、車身設計等,而是更加偏向于展現在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方面的能力,甚至十萬元的平民車都在大談智能座艙和自動駕駛。
由此可見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已進入到智能化比拼的時代,與此同時車企們也想率先搶占未來的智能化高地,以便突出自身的優勢。從電動化到智能化,未來三年則是關鍵窗口期,這已是業界的共識。
對于此,吉利這樣的頭部自主車企具體做了哪些準備?這無疑是廣大網友關注的焦點。事實上,相較于以智能化為自身標簽和“護城河”優勢的新勢力,吉利在智能化方面很早就做了布局,以至于吉利將智能科技形容為其保持高價值的“源動力”之一。

具體表現在智能化賽道,吉利已在操作系統、智能座艙、車載芯片、自動駕駛、車網聯、低軌衛星、Ai大模型、智算中心等領域進行縱深布局,并率先實現產品落地。
比如今年年初上市的銀河E8,這款車從硬件、軟件到智能互聯等方面,都做了全方位的迭代,不僅帶來了全球最寬、最清晰的45英寸8K無界智慧大屏,還率先搭載了行業領先的8295芯片、Flyme Link手車互聯以及更前瞻的Ai智能應用,是同時擁有手機、無人機、衛星互聯等智能科技賦能的純電車型,也是全球首款支持Flyme Link手車互聯的車型。

值得一提的是,其專屬的“銀河無界智慧座艙”,還讓用戶與智能終端無縫連接,讓智能生活無縫流轉,引領主流純電進入“萬物互聯”時代。
“讓世界充滿吉利”正加快實現
中國汽車加速駛向全世界,呈現不可阻擋之勢。從今年一季度數據來看,累計出口量達到了不俗的132.4萬輛,同比增長33.2%。由此預判,今年我國將再度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
其中,新能源汽車扮演了“關鍵角色”。從直觀數據來看,一季度新能源汽車出口30.7萬輛,同比增長23.8%。其中,純電動汽車出口24.8萬輛,同比增長7.3%;插混汽車出口5.9萬輛,同比增長2.6倍。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一季度出口延續去年的高增長態勢,主要是因為中國汽車出口遍布全球,在多個國家都有很好的市場表現,且暫時沒受到特殊因素的影響。
作為頭部自主汽車品牌的吉利,勢必在海外市場有所建樹,畢竟吉利是當下自主品牌中最為國際化的,其從原先的一個中國汽車公司,通過瘋狂的“買買買”,已經成為戴姆勒、雷諾等汽車巨頭的重要合作伙伴,同時集團旗下聚集了近三十個公司及品牌。而眼下,面對這樣的發展格局,吉利對于海外戰略勢必有更新的思考。

事實上,早在去年,吉利品牌便抓住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的重要窗口期,國際化版圖將迎來新突破,“讓世界充滿吉利”的小目標正加快實現。
從數據可以看出一絲端倪。吉利現在的海外產品矩陣持續壯大,已在全球43個國家,完成10款高價值產品上市。同時,吉利在墨西哥市場建立第四家子公司,以體系化實力發展拉美市場。截至2023年底,吉利已在全球70個國家已布局532個銷售及服務網點,持續拓展全球市場。

2024年,吉利品牌將持續深耕東歐、中東等標桿市場,激活墨西哥和中亞等潛力市場,加速開拓越南、泛歐、澳新、印尼等新市場;加快KD制造布局,加速渠道拓展和運營,加快右舵車、全球車產品布局,強化品牌口碑建設,構建本地化保障體系,實現海外全鏈平臺資源貫通,持續提高品牌競爭力。
【結語】2022年之前,吉利汽車曾連續5年蟬聯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第一,堪稱當之無愧的“自主一哥”。但隨著車市步入新能源這一全新周期,整個局勢發生了變化,新的賽道給了大家更大的舞臺施展拳腳。從上述內容來看,這些年吉利新能源轉型速度持續加快,且全方位競爭優勢逐步釋放出來,大有奪回銷冠位置的架勢。正如今年3月20日,吉利汽車行政總裁及執行董事桂生悅在2023年業績發布會上提到自己非常有信心,吉利汽車會在將來重新回到自主車企第一一樣,新能源車市競爭是一場沒有盡頭的馬拉松,究竟誰能笑到最后,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