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卷、降價、血拼,是最近兩年車市的底色。各大汽車品牌“卷”動力、“卷”智駕、“卷”出海、“卷”流量,車企們不斷在各個層面開展軍備競賽。
現在,內卷的風,吹向插混市場,并且競爭烈度不斷升級。
今年以來,市場上插混產品競爭的重點轉向續航,大家不約而同將“2000公里”作為插混技術俱樂部的門票。
5月底,東風風神首款插混車型L7上市,比亞迪搭載新一代DMI5.0技術的秦L上市。稍早的3月、4月,長安新藍鯨動力、奇瑞鯤鵬超性能電混C-DM,以及吉利新一代雷神電混,都聲稱產品已經或者即將達到2000公里+續航。
市場做出選擇
續航的背后,主機廠們比拼熱門的數據是混動專用發動機的熱效率。東風風神L7為45.18%,比亞迪秦L熱效率為46.1%,長安新藍鯨為44.28%,奇瑞風云A8熱效率為44.5%,吉利表示新雷神電混將達到46.08%,競爭相當激烈。
續航和油耗就意味著省錢、賦予用戶更高的使用價值。熱效率為什么如此重要?這與混動的超低油耗有直接的相關性:混動內燃機只在高效階段工作,低效段(低車速、低轉速)盡量使用電池。
正因為一直工作在效能上限附近的工況下,峰值熱效率就覆蓋了大多數場景,因此意義比普通燃油車的熱效率要高的多,因為后者只有很少的時間能達到峰值熱效率。而且,混動專用發動機多采用阿特金森循環和米勒循環,與燃油車發動機常用的奧拓循環有原理上的差別。
插混技術發展到今天,雖然有16年的歷史,但真正為市場所接受,不過10年多一點的時間。也就是在10年、11年前,市場上開始有若干廠家推出插混產品,無一例外,他們都是中企。
日系多以普混(HEV)主打,在美國市場長盛不衰,但在中國領先的時間不長,因為插混上來了。歐系(包括奔馳)短時間嘗試過48V輕混,但很快就因市場反響不佳而放棄了。
插混發展的脈絡很清晰,從P1串聯混動、P2并聯混動,逐漸發展到串并聯混動,有P2+P4、P1+P3,還有P2+P2.5和冷門的P1+P4混動,主機廠選擇的技術路徑和變速箱(多擋DHT、單擋)組合百花齊放。
但是現在,似乎P1+P3正在占據上風。廣汽傳祺的鉅浪混動、東風風神的馬赫電混、上汽混動、奇瑞單擋混動、長安啟源混動、五菱混動,還有比亞迪混動,方案的相同之處,即都采取了P1+P3混動。這么做的好處是動力和能耗兼顧,系統可靠性高,而且匹配單擋變速箱結構簡單,基本無頓挫。
另一個主流方案是DHT。目前,吉利、長城、奇瑞DHT插混(奇瑞有多重方案)為了規避單擋插混專利,也為了在中低速讓發動機參與驅動(動力更強),高速失速風險更低,采用了多擋混動變速箱,付出的代價則為成本高、結構更復雜。
從市場反饋看,適應大部分工況、成本低的構型成為當下市場的主角。這意味著市場選擇更傾向于經濟性的考慮。
插混的電池增量克制
而大家拼命卷的續航,采取的方式,一個是剛才提到的單擋+串并聯混動,另一個是讓P1電機參與直接做功,而非單純用于發電。
再者,就是對于增大電池極為克制。這一點消費者未必理解。現在電池成本也降下來了,但有些品牌的新一代混動,用的電池從8度電只漲到10度電。
而當前,20萬元以上的純電新車都往100度電靠攏了。這幾年,盡管在結構上想了很多辦法,但電池PACK能密提升有限。大電池就意味著大重量、高成本,就意味“電耗電”。
很少有人想到的是,電池大了之后,車很難做小做窄。就算在寬路寬道的一線城市中,實際駕駛中也經常遇到窄街小巷和復雜泊位。實踐證明,超過1.9米的車寬,不但新手很難駕馭,就算老手也多有不便。
有人認為純電車的電池老化之后,換電池太過昂貴,但混動的小電池只有純電的10%,經濟壓力不大。純電為了上700公里續航不得已做出的妥協,帶來外形尺寸的負擔,混動可以避免。從預算成本和場景豐富程度上,如今大家更愿意接受混動。這也是當前混動市場成長性比純電快很多的原因。
油電同價
更重要的是,混動通過發動機熱效率和電機配置的技術提升,經濟上已經做到百公里消耗的油費,接近百公里充電費用。如果都是使用公有樁進行商業充電,那么兩者已經持平。
如果純電車的電耗優化不好,風阻太大(大電池帶來的車身升高),那么沒準大油箱的混動,在補能時間上和油車打平,消費者就可以選擇饋電開著,只加油不充電;在補能成本上與純電車打平,而在補能間隔即續航上同時吊打純電和油車。
這就是插混卷續航,實際上卷的是熱效率的原因,也是插混現在紛紛選用大油箱的原因,就是形成對兩類競爭對手的錯位打擊。
2023年,純電動汽車同比增長24.6%,而插電混動汽車同比增幅高達84.7%。今年前4個月,插電混動汽車銷量為111.5萬輛,同比增長84.5%,遠超純電產品12.8%的同比增幅。
市場正在傾向于插混,就是體驗疊加了經濟性。想象一下,脫離了樁牽制的插混,其便利優勢等同于油車,而成本則等同于電車。在10萬元以下和十幾萬元兩個大的細分市場上,兩者兼顧基本就無敵了。油價就算大降,也不會削弱新一代插混的優勢。
這種情況下,的確沒必要堆電池,而是瘋狂地研發高熱效率的混動內燃機。今年車企扎堆出新一代插混產品,技術的成熟拉起了產品迭代速度,市場不過是認可了這一方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