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墨家主張兼愛非攻,雖不主張主動攻擊類似以德服人,但畢竟是群雄并起的年代還是要有些自保手段,于是千百年來在軍事技術,手工技術和機關術上留下了璀璨的傳說。滄海桑田轉眼到三國時代,諸葛武侯和愛人黃月英再次開啟了工巧裝置的新篇章,近代人類從工業革命直至科技爆炸,傳承的依然是古人的智慧與創新精神,畢竟只有不斷的探索才會有如今人工智能和無人駕駛百花齊放的時刻。
有人說中國的工業及科技產業是厚積薄發,但我更相信是一種傳承的開啟,先賢們留下文明的火種,今時月色依舊,但我們已涉足月宮。因此,當新能源大時代開啟時燃油車的確感覺到了大勢來臨,雖短期不會動搖根本,但無可否認蛋糕下刀之處正逐年減少,且這只是個開始,欣欣向榮的新能源市場也在經歷內卷,因為科技大佬們也開始下場了。
正如小米下場后蔚小理處于冷暖自知,都想打造自己的生態,但要真正想玩通也許需要站到更高的點上,且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合作雙贏也算是一種捷徑。于是華為入局了百度也入局了,雖都未直接親自下場但產品的確是鋪設起來了,相對于遙遙領先等依靠話題流量得到更多的關注度,百度則更低調一些與吉利合作結果如何還得看消費者對極越的接受程度。
基于此大環境下,筆者有幸與極越01相處數日,以期能建立下對于這個品牌車型體系的認知,以及分享得到一些答案。首先筆者是個身高超過1.9米體重達到250斤的怪獸型體格,讓大家失望了并不是老嫂子性格,硬漢也說不上總結就是佛系有些許激情的中年男性,摸過不少車喜愛燃油品類,新能源屬于不抵觸。
不抵觸的好處是,駕駛方式的改變能快速接受,遇到不理解的設計時會研究存在合理性。但我可能是小窺天下英雄了,鑰匙上空空如也一個能按的鍵位也沒有,是我第一眼的印象,對了還有一張卡可以被認作副鑰匙。熟知的開關鎖鍵位、后尾箱開啟鍵位和呼叫尋車鍵都失蹤了,獨留下一個流線型紫色物體,更像是一個可以盤玩的手把件。對了,最先這樣設計的是來自美國的新能源品牌特斯拉。
當然,這也是給杠精第一個可抬杠的地方,會有人認為這有點反人類,機械鍵位沒有很不適應。即便接近后感應鑰匙自動解鎖同步啟動車輛,以及下車離開后自動感應關閉落鎖科技感是足夠了,但安全性上是否增加偷盜風險以及感應是否會偶爾失靈,這依然是吃瓜群眾們比較關心的。而我,簡單的較勁了幾個小時,數百次接近和離開結果并未出現卡頓或無法解鎖的情況,雖然那張副卡可以替補在無法解鎖時可把車刷開,但我覺得它或許會和特斯拉鑰匙卡一樣在某個地方吃灰。
智慧一詞最早可考于墨子·尚賢中,在佛教中稱為般若,簡單點說就是擁有發明創造和認知事物的能力。之所以提到智慧是因為這詞組頻繁出現于各家車企新能源車上,智慧出行、智慧大屏、智慧駕駛、智慧系統等,目的很明確讓消費者感受到科技建立高大上的人設。
然而,事實上現階段量產車智能化整體水平并不能達到我們心中的智能效果。所謂人工智能也只是大數據之下海量運算支撐下的對答,但也足以實現一些簡單的語音操控了,這是我個人的感覺,我眼中的智能真正的樣子是它會主動了解我的需求,記錄我的駕駛和使用習慣,根據不同的環境和場景提供不同的方案,甚至主動去體會我的感受。
極越01是一款主打智能的中大型純電SUV,底蘊是吉利汽車幾十年造車研發經驗,科技背書則是百度。兩相結合之下車并非人云亦云的玩票,本次的試駕體驗我想換一種方式呈現,以一個燃油車老炮兒的習慣來感受這款新車。
先聊聊長相:拿外觀來說紅中透著點橘結合內部的閃光顆粒感這種漆面就不便宜,輪轂配合紫色卡鉗妖異神秘感營造到位,四門上都有觸控按鈕點擊即可自動開啟車門且會有小角度開合方便進一步手動拉開車門,比所謂的隱藏門把手更有創意,且無論內部還是外部當車門開合后如雷達偵測到有障礙或運行中接近的車輛或物體,車門會自動鎖止待隱患解除后才可松開限制,據統計全車有8種開啟車門方式等待車主探索。
這是極越01給我輸出的第一個智能印象,隨后多角度可調節的尾翼是它帶來的實體驚喜,畢竟對于多數消費者來說空氣動力學這些的設計都只是概念而已,自己并不能直接了解到實際效果,尤其還是純電車型,電機爆發后轉換出的強效動能,那么尾翼更多的存在價值是美觀。當然也支持進階玩家角度可調,角度的不同在一些特殊道路如賽道內確實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同時這款車后尾箱上部還有兩個鏤空的外沿設計,熟悉路特斯的人會感到熟悉,沒錯空氣動力學下壓力是它產生的。
外觀是一款車的門面,我個人感觀上這款車前臉有些珠圓玉潤的動態感覺。這里有個隱藏玩法,我覺得這車的感光度挺高的,如果貼個改色膜那一定會有不同的效果。燈的亮點很明顯,大燈科幻感拉滿,這里還真不是盲吹,名為AI像素大燈點亮后矩陣效果層次感到位,且后尾部貫穿燈帶有類似毛筆的回鋒感,并且與尾翼絕對的協同感很抓眼球。
如果有改進的建議,那么一定是前后包圍下的塑料件,以及車內部分塑料件,結合網友看法以及我個人感覺可能短期內還是挺拉風美觀的,但風吹雨淋長期下外部塑料件如果變色或老化因為部件占比較大可能會影響整體感觀,同時車內部也是建議增加軟包,畢竟燃油時代塑料感這個詞組可并不是褒義詞。
有一點熟悉感或許是因為吉利參與,我能感覺到極氪的影子,并不是抄襲是那種戰斗風格有點像,且有青出于藍的感覺因為線條更流暢不會有特別的鋒銳感。此前提到輪轂,配色很酷21寸很大優勢明顯,但經過多日駕駛感受,輪轂部分由于棱角相對突出,因此車友們在側方停車時需要注意與路邊距離要相信屏幕上的停車影像,不要像開越野車AT輪胎一樣硬卡以防刮蹭輪轂。
其實開門的多樣玩法遠沒有進入駕駛艙后來的有趣,以常年開燃油車沒怎么接觸過新能源車的認知,懵圈是一定的。留下滿臉疑問我的檔位呢?一鍵啟動呢?轉向燈和雨刷器在哪操作?我是不是開了個假車?不過里頭的得房率到是很高,俗話說失去的會以其他方式補回來,本身就有4853×1990×1611mm的長寬高尺寸,加上3000mm的長軸,通過極簡設計這款車空間肯定放心。
古人追求大道至簡崇尚化繁為簡,在千百年間無論是文字還是物品,都在向貴精不在多這一方向延伸。主打一個巧字,這種精神似乎被極越01繼承了,科技大屏不在只是娛樂至上,更肩負著換擋、反光鏡角度調解甚至自動駕駛等諸多操控,通過耳熟能詳的你好SIMO或你好小度,將強大的智能算法喚醒,剩下的就是信任的升溫,畢竟開啟PPA也是需要勇氣的。
聊聊車內部:這種駕駛艙布局,恐怕初識真的有點不好接受。中央扶手臺是懸浮式設計并不與中控相連,效果滿足了我兒時夢想,宇宙飛船戰艦座艙感?誰知道呢每個人心中的幻想都不盡相同。主副駕共享又可分別操縱中央大屏,這個一體連屏足有35.6英寸可以理解成儀表盤+中控屏+副駕駛娛樂屏,三種功能都能完美呈現在屏幕上,又是一次省煩從簡的點睛之筆。也可以理解成屏幕這次絕對是核心操控區,9成的操作都來自這里,有高通驍龍8295芯片加持,達到508TOPS的算力。
夸張的并不止上述這些,類似F1賽車的偏方形半幅方向盤第一次上手恐怕也需要適應下。我們早已習慣了一成不變,太陽照常升起,兩點一線奔波于工作與家庭之間,井然有序卻又缺少了一些激情。
極越01從方向盤開始改變一些我們固有的思維,為此我特別去了京郊的妙峰山感受大小彎道與這款方向盤操控的融合度,真實感受是一開始遇到小彎握緊后方向打半圈相對流暢,在彎道逐漸拉大后,尤其突然的盤山大彎或回彎超打方向需要超過半圈會迫使你有點手忙腳亂,原因是圓形與方形切換銜接需要磨合,一旦習慣后那么心情會頓時豪邁,握緊后駕駛賽車的感覺會涌上心頭,算是給自己制造的小情趣。
聊到方向盤此前的謎題揭曉,轉向和雨刷控制器并非不見了,而是融合到了方向盤上。雖然在屏幕上設置對應的轉向功能后,當車輛拐彎時轉向燈會自動閃亮,但終究有需要手動開啟的時候,此時請放棄固有的習慣,方向盤上左側按鍵分別代表左轉和右轉向燈,同時
對于駕駛習慣,最大的不適應應該是換擋和手剎這類鍵位的缺失?;蛟S叫缺失并不穩妥,應該說是機械向智能全面傾斜轉化。在一體成型的屏幕左側部分,也就是可默認為儀表部分,當駕駛員進入車內后,點擊屏幕會優先出現換擋界面,通過上下滑動來切換D行進檔和R倒檔,邊上則是擁有同步手剎作用的P檔點擊即可。
我很喜歡這個操作發生方式,并反感一些車企既當又立,你看這車多徹底,既然選擇了全面智能化那就一步到位。極越01的座艙和操作感觀似乎一直就在輸出一個觀念,未來智能科技時代已來,取消各種沒必要的物理鍵位全部交給智能操作或語音智能運算,下一步的目標非常明確,徹底解放雙手你完全沒必要在參與駕駛了,因此在去看懸浮式扶手和中控屏幕就不在違和,甚至包裹式的座艙會有球幕影院的即視感,當然現階段手還是不能離開方向盤的。
過度重視科技也會產生質疑的聲音,如沒有機械按鍵斷電后怎么逃生呢,純電配上高度科技化操作會不會少了安全感。實際上門下部儲物格位置內都有對應的斷電后物理開門功能區,提拉方式很好操作至少比某進口純電SUV后排鷗翼門物理開啟輕松很多。智駕是這款車的亮點之一因此從駕駛輔助到主動被動安全都標配到位,至于是否禁得起碰撞以及故障率,這款新車還得通過1年時間各界駕駛反饋后才能衡量。以矬子里拔大個可以發現個爭議點那就是語音喚醒,部分網友反饋語音喚醒在車外有時會感應不到,這也是各位車圈大V們對于智能車時常提到的測試點位,車外我出現過1次反應不及時,但在車內我個人一周時間沒遇到失誤情況。
駕駛:浩瀚架構給了這款車競速層面絕對自信 ,底盤駕駛感受路面反饋不是很激進,在一些突然需要變線和靜止時卻又相對靈巧。一個電動車吹破大天也無法像內燃機車一樣有所謂的極致操控體現,更多的是在電機加持下不停增加踏板下壓力來沖刺。那么,可玩點在哪呢,沒錯在智駕上。首先要說聲抱歉,現階段全網都在吹智駕,以智己、小鵬和特斯拉等為首的車企產品都在強調自己功能如何強大,但我個人感覺似乎卷到一定程度終究短期內還無法解放雙手。
聊聊智能駕駛PPA:拿極越01來說,PPA絕對是第一梯隊頂部的一小撮,百度的地圖和大數據背書,智能兼容性也足以達標。在開啟后面對部分高速路段以及一線等大城市的部分路段,足以做到如魚得水,至少轉了幾趟北京的京承高速、京藏高速、京哈高速、京新高速以及市內的六至二環,凡是PPA允許介入的路面我都積極主動開啟了。從拿車一開始的膽怯心驚肉跳,到后面的相對放松大概經歷了2天,直觀感受對于現階段智駕系統的不信任短期內依然束縛這我們的內心,尤其一些網上新聞讓我們看到很多車智慧和智障只在一念之間。
PPA開啟后需要干什么呢,首先車輛會進入近乎自動駕駛模式。你可以看到屏幕上周圍車輛行人3D建模非常完善,并且我們的車輛會顯示不停的有類似聲波或廣播以雷達形式散播收回,此時依靠的是車外11個攝像頭+12個超聲波雷達+5個毫米波雷達加持。只需雙手放在方向盤,腳部備在剎車上即可。
你要問駕駛過程安全如何保障,是否可以解開安全帶、是否能看手機等明卻告訴你是想P吃,設定中不系安全帶車都開不走,開車過程中低頭或看手機會有分心提醒,尤其PPA開啟時低頭看手機手離開方向盤都會有聲音+震動雙層提醒,避免分心。
可玩性也在PPA上,看似解放駕駛員實際上真的挺享受的也挺驚心動魄的。當你看到前車自動剎車,左右側突然有車變線卡位時,前車加速時等需要掉頭時等你能想到的駕駛場景車輛都能預判到。但前車突然加速后快速響應產生推背感以及自動剎車時的頓挫感現階段還無法屏蔽可能會稍有不適感,不過在設置中PPA選項實際支持舒適適配。
由于現階段這類自動駕駛是基于地圖+導航+實時雷達為主來支持,因此多數情況下車會保持固定車道且保持居中,極少變道或許也是安全駕駛的一種保障,同時安全為主并不能達到想象中小幅微調躲避坑洼路面的實力。同時,有個可玩的點是基于這款車強大的語音喚醒功能,在PPA時呼叫小度提出變道需求,如你好小度向左側并道,它也會快速響應并在偵測左側1和2車道充分滿足變道需求后,自動開啟轉向燈語音提醒并快速切換車道。
對于副駕駛來說,在駕駛過程中雖然共享一個大屏卻可以相對獨立。可以將大屏分成三等分,左側為儀表區中間為主功能區右側為副駕娛樂區。不過感覺沒有特別值得夸贊出彩的地方,原因是大屏已經被自主新能源們玩出花了,不管多么標新立異也能找到一些共通之處,此外后排座椅前也配備了操作界面與全車科技風格更協同一些。
因此右側可獨立控制空調,座椅調節和娛樂影音實現起來并不難,難的是算力是否跟的上,是否節能且布局合理,這點上這款車做的不錯但就功能上來說,希望能在后續OTA中更開源一些,畢竟隔壁特斯拉、小鵬等都是拿這些優勢說事的。還有就是音響和隔音效果并不是很驚艷也沒有什么缺點,這點與奇瑞造車很像,一群理工男掌握造車至誠之道情商未必在線,但主打一個全面平衡未必是最舒適的但科技絕研發對不會讓人失望。
既然PPA很強大,那么就勢必會忽視一些親自駕駛時的感受。我直觀感覺是這款車空間利用率很高,或許極簡風設計的好處就在這里,省出來的都可以留給空間。還有點好處是坐姿包裹性還可以不是過分的擠壓感,我本身屬于大體重人群更需要的是座椅的支撐而不是包裹,這點我很滿意,對了在頭枕部分還竟然內置音響播放一些語音提醒會更身臨其境一些。
聊聊感受:視角上雖然是款SUV但給我感覺與轎車的廣角視野相類似,這樣會很舒服。后視鏡并沒有使用時下所謂高端的電子顯示,堅持常規樣式設計團隊是用心了。我一直強調的適應性實際是分級的,大多數都能快速上手,但如果是電子的后視鏡弄不好真的容易產生焦慮,譬如當你想看到左右側一條以上的車道時就會糾結,同時視角可能不是特別寬廣,對于新手會降低變道的勇氣。
這里也有趣味玩法,首先門上的常規物理鍵位只剩下開關窗和開門鍵,但車內中控也可同步可視化滑動開啟四門和尾箱等。雖然后視鏡調節等鍵位優化到了中控屏內,但可以語音喚醒小度調節后視鏡角度,這些開盲盒一樣的探索體驗的確很不錯。當然,語音喚醒和控制遠不止這些,駕駛員通過磨合逐步可以解鎖更多小確幸。
文歸正傳,這款車也有我駕駛數日后依然不適的地方。當然只是我個人感覺,因為塊大怕熱我特別喜歡把空調開的低一點,這款車駕駛的幾天趕上北京晴空萬里,每日都在30°室外溫度且暴曬。我感覺空調開啟后并不是特別涼爽,可能是空調出風口設計的過窄和出風角度有關,需要在中控上空調功能內好好調節適配下。同時在副駕坐著休息時,可能是身材高大感覺來自前風擋玻璃和頭上部透進來的熱量很高,后續需要貼個強化防曬膜應該會有明顯改觀。
對于駕駛感受上,自己操作肯定與PPA大不相同。這款車電機反應相對靈敏加速觸達很快,剎車反應我很滿意不會推頭,這卡鉗看來不止是擺設紫色誘惑也讓人放心。除了頂配是前后雙電機電四驅外入門和長續航版均為后置單電機,全系標配的前雙叉臂后多連桿獨立懸掛,好處明顯操控達標可圈可點。
續航部分這款車打折的也不是很厲害保守看至少不會低于7折,以充滿為例把空調開大加上大燈等感覺長續航版本也夠用,并不會頻頻出現里程焦慮尤其是市區通勤足夠。遠程或旅行的話,找到支持快充的共享站點會爽一些,快充補的很快,慢充的話也基本不會落后同行業水平。但是入門版本,從網上收集信息看,家用也足夠了至少能保個350公里以上的續航,就是家用充電輸出功率慢充的周期相對長,但磷酸鐵鋰電池部分網友會更偏愛一些覺得穩定。
有人會說你這多少有點矯情,車一般都是解鎖進去開起來了就走哪來的那么多感受。我想說的是因為我對網友負責我得真實模擬感受,我們所謂游刃有余的駕車老司機也是通過時間磨合積累下來的經驗,但現階段依然是新手司機居多且車的內卷進化過快,老司機有一套自己的人車合一理論也未必聽得進去我的這些分享。本期就到這里,筆者先閃了讓我們有緣在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