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移動互聯網剛剛興起,就爆發了一場激烈的社交APP大戰。當時國內一共出現了幾百款社交APP,涵蓋不同垂直領域。其中競爭最激烈的,是微信和米聊。
我們站在后人的視角,知道微信是社交領域的王者。然而在一開始的時候,微信并不被看好,甚至連騰訊自家員工都不愛用,不管是用戶量還是口碑評價,微信都被米聊死死碾壓。
那微信是如何后來居上,成為即時通訊領域的老大呢?請大家帶入飛哥的視角,來探一探這場大戰的究竟。
關內文章關外做
在聊微信和米聊之前,得先介紹一位來自國外的選手——kik。
不是因為它占很大市場,而是當時的社交軟件,或多或少都借鑒于kik,其中包括微信和米聊。

不得不說,以前中國互聯網環境就是如此,以“借鑒”為主,原創很少。當然,也不只是以前。
Kik Interactive公司創立于2009年1月,創始人Ted此前就職于黑莓公司,擔任系統工程師和技術產品的協調員。開發的主力,是一支滑鐵盧大學所組成的學生團隊,所以kik具有很強的工程師思維。
kik誕生的初衷,是為了解決黑莓、安卓和iPhone用戶之間不能聊天的問題。因此在產品設計上,kik有開創性的效果。
具體來說,kik基于手機通訊錄,通過免費短信的方式,和聯系人建立通訊關系。最大的創新點,就在于基于通訊錄建立社交關系,以及短信走流量,實現免費溝通的功能。
這兩個創新點,也被國內友商“抄”了個遍。

Kik 正式上線于2010年10月19日,不到半個月,就吸引了100萬用戶。這件事讓所有國內的互聯網從業者為之瘋狂,移動互聯網時代社交APP大招也就此開啟。
為了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國內軟件的“借鑒”速度,幾乎可以按天計算,主打一個一比一仿真。
在kik上線還不到兩個月,也就是2010年12月,小米就推出了其即時通訊軟件——米聊。
米聊:微信是誰?沒聽說過
據網傳,安卓版米聊開發時間不到一周,之所以能這么快,我想原因不言而喻。
當然,米聊在功能上也做了一些創新,除了滿足kik的基本功能以外,還將語音和圖片加入其中,主打年輕人的社交需求。
米聊的官方宣傳標語是:“愛免費,更愛實時狀態,比短信方便,不愁話費賬單。新奇的溝通方式,我不是QQ,也不是飛信,我是米聊。”

這不僅符合了當時通訊的多媒體、多樣化的需求。同時,米聊把語音和文字兩種社交場景結合起來,降低了用戶的使用門檻。
可以說,米聊的及時上線,分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社交軟件的第一杯羹。
僅兩個月時間,米聊用戶就突破400萬人。
據小米創始人林斌回憶,在2011年春節期間,林斌回到深圳老家,和十幾個同學吃飯,結果飯桌上有一大半人都在用米聊。為了聯系方便,林斌想給還沒注冊的同學注冊一下,但發現登錄不上去。
林斌就給米聊負責人黃江吉打電話,問什么情況。黃江吉說,現在用戶太多,服務器掛了,大概一個小時以后才能搞定……可見上線之初的米聊的確很火。
一方面,當時智能手機銷量暴增,另一方面,社交是人們的剛需,加上米聊的功能齊備,使用門檻不高,而且還是免費,很受市場的歡迎。
如果照此發展下去,米聊很有可能成為國內第一款用戶破億的即時通訊軟件。真到那時,可能就沒微信什么事了。
所以當時有人說,米聊作為小米的核心產品,意義非凡,米聊、MIUI和小米手機,被稱為小米公司的“三駕馬車”,不光對小米,對整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是,凡事皆有例外。
雷軍很早就意識到,騰訊會是米聊的最大對手。畢竟騰訊的社交屬性已經深入人心。所以他不得不以最快的速度,搶占市場。
因為騰訊一旦下場,其余對手只能被任人宰割,比賽就進入垃圾時間。然而,該來的還是會來的,歷史也沒有如果。
只不過,微信的崛起,并沒有想象當中那么一帆風順。
一封“微信”拯救了騰訊
微信的開端,源自于張小龍給馬化騰的一封信。
kik爆火之后,張小龍意識到即時通訊的重要性,所以他給馬化騰寫了一封信,闡述了自己對社交軟件的看法,希望立即做一款類似于kik的軟件。
馬化騰不僅同意了這個請求,還直接給這個產品起名“微信”,這款全民軟件也由此而得名。
張小龍后來回憶,如果沒給馬化騰寫那封信,現在想起來還有一陣后怕。那可能不會有微信這款產品,亦或是另一個團隊或公司在做,騰訊在社交領域的地位能不能保住,還是個問題。

如果連立項都如此艱難,那微信后續的發展,依然稱不上穩定。
首先,張小龍所在的騰訊廣研所,人手嚴重不足,幾乎導致項目流產。
當時騰訊廣研所主要負責QQ郵箱的研發,班底是張小龍從Foxmail帶過來的人。手機端開發人員主要是做塞班系統,安卓和iOS端基本沒有。
無奈之下,張小龍只能從其他團隊轉崗兩個人,組建iOS團隊;從塞班團隊中抽出一個人,又招了兩個實習生,組建起安卓團隊。
就這樣,微信的技術團隊才勉強搭建完成。
其次,微信1.0上線以后,沒有用戶愿意下載,甚至連騰訊的員工都不愿用。
雖然微信和其它即時通訊軟件,在功能上沒有本質區別,但用戶還是會選擇發布更早的米聊,這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先手優勢。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微信1.0的某個版本,在APP store上評分只有1分。

之所以口碑和銷量都不行,張小龍認為有三點原因:
一是使用蘋果和安卓的手機用戶仍是少數。
第二,大部分人都有免費短信包,這使得免費通訊并不是一個強需求。況且,手機QQ也能解決了一大部分的社交需求。
第三,微信和米聊相比,可玩性差太多了。
雖然所有人都不看好微信,但它卻得到了一個人的大力支持,那就是馬化騰。
2011年開年第二天,馬化騰專門跑到騰訊廣州研究所,給微信開發人員加油鼓氣,并且,還將更多的資源傾斜給微信團隊。
騰訊開始大挖米聊的墻角,二者的戰事逐步升級。
QQ也嘗試給微信導流,但效果并不明顯。
張小龍發現,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微信用戶和QQ用戶并不重疊,這給了張小龍很大的啟發,微信不應該費勁去挖QQ的流量,而要去尋找更多的用戶增量。
于是,微信推出了“附近的人”、“搖一搖”和“漂流瓶”功能,這使得新增用戶量節節攀升。
真正拉開微信和米聊差距的,是微信上線了語音聊天功能,這些我們下一節再講。
到此,微信vs米聊的第一階段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