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5G芯片斷供,是五年前美國通過國家安全命令禁止華為,正式對華為實施全方位制裁的開端。
直到去年10月中旬,美國政府還在進一步收緊對AI芯片的出口管制,導致擁有高端芯片的顯卡在中國禁售。
即使首當其沖的是華為,但是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的最新數據,華為在中國市場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在第一季度實現了超過一倍的增長。
●圖源:canalys
經歷了五年的限制獲得先進制程芯片的制裁后,又經歷了兩年多的銷量低谷期。
華為終于在2024年的第一季度,反超市場巨頭蘋果,重回中國手機市場銷量第一。
01、市占率第一,華為對蘋果的反擊!
華為現在是在手機和汽車領域都掀起了“高端風暴”,全面進攻中高端,對蘋果發起反擊。
將中低端市場交棒小米,紅米,榮耀。
不管是搭載華為智駕技術的四個輪子的“手機”,還是可以折疊的手機,都在全力沖刺中高端市場。
一周前的Pura70和去年上市的Mate60的起售價均高達5499元,這一價格定位使它們直接進入了蘋果產品的主流市場,與其展開激烈競爭。
●圖源:華為官方
根據 Counterpoint的數據,2024 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銷量同比增長 1.5%,連續第二個季度實現同比正增長。
華為在第一季度表現出色,成為所有整機廠商中的佼佼者,同比增長達到69.7%。
這一顯著增長主要得益于華為成功推出的支持5G的Mate 60系列以及其長期積累的品牌聲譽,使其在600美元以上的高端市場中占據了可觀的份額。
盡管華為表現強勢,榮耀在第一季度依然實現了11.5%的同比增長。
這一增長得益于榮耀的熱門機型如X50和Play 40,以及其在線下渠道的擴展。
●圖源:Counterpoint Market Pulse
近年來,蘋果似乎有意逐漸減少對長期依賴的中國供應鏈企業的依賴,并尋求在全球范圍內實現更多的多元化。
蘋果配合美國政府打擊中國產業鏈,這一趨勢不僅體現在其產業鏈的調整上,也表現在對國產配件的采購策略上。
中國大陸的零部件比重已經大幅下滑到了2%,現在連生產制造都在往印度轉移。
根據IDC的報告,華為在第一季度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了驚人的110%,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也從去年的8.6%大幅躍升至17.0%。
配備AI功能的安卓智能手機和可折疊設備的競爭日益激烈,這種競爭態勢對蘋果手機構成了挑戰,導致iPhone的出貨量出現下滑。
●圖源:國際數據公司(IDC)
在2024第一季度,OPPO占據了15.7%的份額,而蘋果的份額從上年同期的17.8%降至15.6%,其去年第四季度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上的份額位居第一。
02、華為的自我研發,將高科技鎖在自己手里
講到重點,華為的厲害之處就是開始將中國高科技鎖在自己手里。
華為的強大源自其獨立且堅決地突破了西方國家對我們近半數高科技技術的封鎖。
在面對美國的芯片禁令,華為加大了對自主研發芯片的投入,迅速推出了自主研發的麒麟芯片。
造芯片還真只有華為成功了,這也讓華為在面臨技術封鎖時有了更多的底氣。
也許與老牌子蘋果相比,其中的科技以及生態可能還有些差距。
看重芯片性能的人很大程度不會選擇華為,但也不是每個人買手機就是為了跑分。
●圖源:微博
還有近幾年跟隨“雙碳”政策而被大力推行的新能源汽車,雖然華為老總任正非說過“華為五年內不造車”。
但是他可沒說過華為不能“幫忙”。
搭載自研“鴻蒙系統”,參與華為智選車模式合作的就有賽力斯、奇瑞、江淮、北汽。
分別對應了問界,智界,傲界,享界。且都在近年上市,瞄準著中高端市場。
●圖源:網絡
目前的態勢,至少在國內的中高端市場,華為就是各種碾壓。
看看華為的研發投入占營業額的百分比就知道了,這種投入水平,其他廠商難以企及。
用一個不太貼切的比喻來說:在學習上,即便是出身于小鎮的"做題家"也能通過高考實現人生的逆襲。
那么,像華為這樣的業界"學霸"做題家,他們的成功更是水到渠成。
這二者都遵循著一個基本的客觀規律,那就是只有不斷的努力和積累,才能最終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華為在被限制芯片供應后,通過加大自主研發投入、推動5G技術發展、推出自主研發操作系統和衛星通信技術等措施,成功進行了反擊。
03、華為乃至國產為什么這么多人支持
在國際社會不看好,以及科技處處受限的情況下,網友們對于華為以及其他國產品牌的寬容是有目共睹的。
華為在挨打這塊兒,只是最具代表性的,被打壓,被壓迫的最狠的,也難怪大家都紛紛為它站出來。
小米要被這樣打壓,大伙兒照樣力挺。
經濟是政治的延伸,這句話一點沒錯。
支持華為的人并不一定是支持華為這個品牌,他們更多是支持中國制造。
如果有第二個第三個“華為”,只要它們同樣展現了中國制造的實力和創新,也一定會得到廣泛的關注和支持。
就像現在的國產新能源車,車展已經火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