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余承東一句“暫時不考慮推出20萬元以下汽車,因為暫時沒有做到20萬元以下成本的能力”,引起了社交媒體的討論。
討論的重點在于,余承東此前在粵港澳大灣區車展上表示,不帶激光雷達的版本殺到20萬元以內沒有問題;而再往前,余承東也曾說過,華為鴻蒙智行主要專注于中高端產品,不會涉足20萬元以下的市場。
一時之間,給市場一種真假難辨的錯覺。當然,我們不能認為余承東說話前后矛盾,因為他每一次說的話都是帶有定語的。有定語和沒定語,表達的意思是完全相反的。
在這一點上,我們要理解余承東,因為他的一貫以來人設,還有所處的位置,余承東需要時時引爆社交媒體,保持一定的曝光。
至于說到底要不要進入20萬元以內的市場,我們不能只聽余承東說什么,最關鍵的要看華為做什么。
從企業角度來說,提高市場占有率和銷量是企業發展的終極目標。而華為鴻蒙智行要在國內進一步提升銷量,必須從高端市場擴展到低端市場。
或許是現在時機還不成熟,所以余承東在這個問題上給人一種精分的感覺。
但是,無論進與不進,我們都不能否定一個事實,20萬元對于很多新勢力品牌就是一道坎兒。
都遇到過相同的問題
關于要不要做20萬元以下的產品這個話題,理想和極氪此前就有過和余承東類似的消息。在2023年初的時候,李想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條信息,其中提到了L5車型,并強調這款車將會是一款非SUV,售價將會在20-30萬元之間,現在看來這不是L5,而是L6。當時,李想就特別強調不會推出20萬元以內的車型。
同時,吉利汽車高級副總裁楊學良在社交媒體也說,極氪不會推出20萬元以下的產品。
鴻蒙智行、理想、極氪作為新勢力品牌中的風頭正勁的品牌,都不約而同對20萬以下的車型發出了拒絕的聲音。
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的那樣,無論是哪個品牌,如果有可能的話,它們都希望自己的產品能覆蓋到所有的價格區間。但是華為、理想和極氪現在的能力和精力還不足以支撐這個野心。
理想汽車在2023年風光無限,全年累計交付量為37.6輛,實現凈利潤118億,成為首個盈利的新勢力品牌,可謂是遙遙領先。但是,理想卻在2024年經歷了低谷。
先是銷量被問界趕超,然后是被寄予厚望的MEGA啞火,理想因此宣布今年不再推出純電車型。同時,理想汽車還下調了年銷量目標,從原來的80萬輛下調到48萬輛。
極氪汽車2023年極氪汽車累計銷量為118685輛,同比增長65%。極氪還成功在美上市,成為繼蔚小理零之后的第四家上市公司。
風光的背后,極氪也承受著巨大的經營壓力。根據極氪披露的2024年第一季度財報,凈虧損為22.2億元,這僅次于虧損大戶蔚來(52億),遠高于比小鵬(13.68億)和零跑(10.13億)。
極氪2024年的交付目標為23萬輛,截至5月末,極氪的交付量為6.78萬輛,完成率不足30%,要想達成年度目標,在剩余7個月中月均交付量需達到2.3萬輛以上。壓力不可謂不大。
鴻蒙智行雖然集合了四家車企,但是挑大梁的只有問界。2024年前5個月,問界品牌累計交付量為138047輛。M7作為其中的絕對主力,今年前5個月取得了9.14萬臺的銷量。問界M7自從2023年9月上市,至今累計銷量已經超過18萬臺。
不過,5月份問界M7銷量10181臺,相較巔峰時刻出現下滑。而對于整個鴻蒙智行來說,智界的力量還過于弱小,和北汽合作的享界,以及和江淮合作的新品牌的還沒有上市。
華為鴻蒙智行的困境主要在于問界一家獨大,而問界又是靠一款M7充門面,現在呈現出下滑狀態,其他品牌還沒有成長起來。總結來說,就是發展極度不均衡,偏科太嚴重。
從以上可以看出,這三家新勢力更緊要的任務是延續爆款車型的熱度,盡可能地擴大銷量規模。
20萬以內市場對手很強
20萬元以下的市場,也并非能夠輕易能進來的。因為這里有比亞迪這個超級大鱷存在。
2023年比亞迪整體銷量達到302萬輛,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新能源汽車頭牌。秦PLUS全年累銷超45萬輛,宋PLUS全年累計銷量42萬輛,海鷗全年累計銷量28萬輛,海豚累計銷量36萬輛,海豹累計銷量12萬輛,驅逐艦累計銷量超過9萬輛,元PLUS累計銷量42萬輛,這些車型累計銷量占比亞迪的大半壁江山,其主銷款都在20萬以內。
比亞迪能夠在20萬元以內細分市場,擁有如此巨大的優勢,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成本控制,也就是大家都津津樂道的垂直整合。
海豹在日本上市后,該車先后被日經社BP、瑞銀機構進行了拆解,得出的結論是,相比歐洲車企,比亞迪的生產成本低大約25%,同時還擁有顛覆全球設備制造商的潛力。
美國研究機構Caresoft Global深度拆解比亞迪海鷗后認為,美國車企不能在12000美元的成本下生產出海鷗這樣的產品,海鷗的設計與做工完全能夠媲美美國市場30000美元以上的產品。
如果華為、理想和極氪進入這個市場,既要頂著成本的壓力,又要擔心產品會石沉大海連個水花都不會泛起,權衡下來,不進入20萬以下的市場或許是目前的最優解。
余承東說,“現在我們做的30萬以下的車,全部都是虧損的,30萬差不多是盈虧平衡點。我們不會為了降低成本,降低產品質量。”
李想在2023年第四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也說,“到2030年,20萬以上的家庭用戶市場,我們只需要在中國市場吃到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就可以是一個超過萬億級別的收入……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今天我們占據了這個市場很小的一部分,沒有必要分散精力去看其他的地方,我覺得這是我們最重要的選擇。”。
20萬以下細分市場,未來的競爭形勢將更加復雜。主要原因是主流合資品牌中級車的主銷車型的價格已經下探至20萬元以內,未來隨著中國汽車品牌的進一步逼近,它們勢必還會進一步降價,屆時它們將會更具性價比,這對于許多消費者無疑是一個巨大誘惑。
可以預見的是,在這個細分市場里,有恐怖如斯的比亞迪,還有被逼上絕境做困獸之斗的的合資品牌,再加上一眾中國汽車集團孵化的一系列新能源品牌,可以說,這個細分市場參與者之多,競爭形勢之復雜,遠非其他市場可比。
這個市場并不好做,對于鴻蒙智行、理想和極氪來說,目前它們有更重要的任務,殺入這個細分市場確實得不償失。
百姓評車
現在,無論是20萬元以上還是以細分市場,各家的競爭都十分激烈,從消費者角度來說,汽車市場這樣就對了,就應該是充分競爭,而不是少數幾個品牌獨大。
只有這樣,消費者才能買到更合適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