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提出神經元的數學模型
1943年,美國神經科學家麥卡洛克(Warren McCulloch)和邏輯學家皮茨(WaterPitts)提出神經元的數學模型,這是現代人工智能學科的奠基石之一。
1945年:圖靈自動計算引擎
1945 年,圖靈被招募到倫敦的國家物理實驗室(NPL),任務是制造一臺電子計算機。他的自動計算引擎(ACE)設計是電子存儲程序通用數字計算機的第一個完整規范。如果完全按照圖靈的計劃制造,ACE將擁有比其他早期計算機多得多的內存,速度也會更快。但是,圖靈的同事們認為這個工程太難了,便制造了一個小得多的機器,即 PilotModel ACE。
1950年:圖靈測試&計算機博弈
艾倫·麥席森·圖靈提出"圖靈測試”,讓機器產生智能這一想法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這是評估機器智能的一個標準,即機器是否能夠展現出與人類不可區分的智能行為。同年,克勞德"香農(Claude shannon)提出計算機博弈,就是你們熟悉的那個克勞德對話工具名字的來源,
1956年:達特茅會議
1956年,John McCarthy、Marvin Minsky,Nathaniel Rochester和Claude Shannon在達特茅斯學院舉辦了一個夏季研討會,正式提出了"人工智能”這一術語,并標志著AI作為一個獨立研究領域的誕生。
1957年:首個AI實驗室
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在達特茅斯會議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AI實驗室--斯坦福人工智能項目(Stanfor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roject)
1960年代:AI研究的黃金時期
在這個時期,出現了許多早期的AI程序。如1965年,古德(1.1.Good)發表了一篇對人工智能未來可能對人類構成威脅的文章,可以算"AI威脅論”的先驅。1968年,愛德華·費根鮑姆(Edward Feigenbaum)提出首個專家系統DENDRAL,并對知識庫給出了初步的定義,這也孕育了后來的第二次人工智能浪潮,專家系統(Expert Systems)是AI的一個重要分支,同自然語言理解,機器人學并列為AI的三大研究方向。1969年約瑟夫魏澤鮑姆開發了ELIZA(模擬心理治療師,這是一款能模擬簡單對話的聊天機器人,可以視作早期的人工智能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