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最大的汽車制造商之一,早在2019年,上汽集團便被MSCI納入其ESG評級名單,評級一直維持在B級,而到2023年底卻突遭下調至CCC級,且在同行業(yè)中處于落后水平。在造車新勢力的追趕下,而今這位中國老牌汽車商“一哥”是否還有機會重振雄風?上汽集團在ESG方面究竟存在哪些短板?
在乘用車行業(yè)(申萬二級)8家上市公司中,上汽集團(600104.SH)的營收規(guī)模連續(xù)十幾年保持行業(yè)第一,且其坐擁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申沃汽車、上汽紅巖等多個知名品牌,享受著合資汽車品牌的時代紅利。
不過,今年一季度,上汽集團的收入和盈利均出現退步。
4月30日,上汽集團披露了2024年第一季度報告。財報顯示,一季度,上汽集團實現營收1430.72億元,同比下降1.95%;實現歸母凈利潤27.14億元,同比下降2.48%。
比業(yè)績下滑表現更早一步的是,2023年12月,上汽集團的ESG評級還遭到MSCI(明晟)下調至CCC級。在“E”(環(huán)境)、“S”(社會)、“G”(治理)三項維度中(單項滿分均為10分,分值越高代表企業(yè)表現越優(yōu)秀),MSCI對上汽集團的“G”(治理)維度的評分竟然為0分。
除MSCI評級外,路孚特于2024年第一季度給予上汽集團的ESG評級為B-;富時羅素于2024年5月2日給予上汽集團的ESG評分為1.5分,低于平均分(1.62分)。
在4月8日舉行的智己L6發(fā)布會上,智己汽車CEO關于“有員工小孩出生時還加班”等言論一時間引發(fā)輿情爭議。
緊接著,4月10日,榮威汽車發(fā)布企業(yè)文化宣傳海報,表示“不鼓勵加班,也不阻止大家對造車的熱愛”,同樣提及“員工加班”相關輿情話題。
事實上,智己、榮威均為上汽集團旗下汽車品牌。兩大品牌一前一后均牽扯“員工加班”社會焦點話題,那么作為控股股東,上汽集團對員工權益保障問題如何看待,其內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性與執(zhí)行情況如何?
時代商學院研究發(fā)現,在MSCIESG評級中,上汽集團在“G”(治理)、“S”(社會)兩個維度的表現遠遜于“E”(環(huán)境)維度;從關鍵指標來看,上汽集團在“產品安全與質量”、“勞動力管理”及“企業(yè)行為”等關鍵指標方面的表現,均存在一定不足。
關于遭MSCI下調ESG評級及在公司治理方面的改善舉措等問題,4月28日、4月30日,時代商學院分別向上汽集團致電、發(fā)郵件進行詢問,截至發(fā)稿,該公司仍未回復。
ESG概況:評級被下調至CCC級,同行業(yè)公司中倒數前三
早在2019年,上汽集團便被MSCI納入其ESG評估名單。MSCI官網顯示,2019—2022年,上汽集團的ESG評級均為B級;2023年12月,該公司ESG評級被下調至CCC級。
據MSCI設立的評估標準,ESG評級結果為AAA級或AA級的企業(yè),其ESG表現在行業(yè)中處于領先水平;A級、BBB級、BB級則為一般水平;B級與CCC級則代表ESG處于落后水平。
從行業(yè)對比看,據全球行業(yè)分類標準(GICS),上汽集團屬于非必需消費品行業(yè)之下的汽車制造商行業(yè)。MSCI官網顯示,該行業(yè)共納入了全球70家公司。
從評級分布看,在全球70家汽車制造公司中,處于AAA級或AA級等領先水平的比例合計為22%;處于A級、BBB級、BB級等一般水平的比例合計為56%;處于落后水平的企業(yè)中,評級為B的比例為18%,與上汽集團同屬CCC級的比例為4%。以70家公司的總數計算,可知上汽集團的ESG評級在該行業(yè)中位居倒數前三。
A股上市公司中,除上汽集團外,在乘用車行業(yè)(申萬二級)還有7家上市公司,其中,僅海馬汽車(000572.SZ)一家未被MSCI納入其ESG評估名單。
MSCI對其余6家公司的ESG評級中,截至2024年5月的最新評級日期,比亞迪(002594.SZ)、長城汽車(601633.SH)為A級;北汽藍谷(600733.SH)為BBB級;賽力斯(601127.SH)、廣汽集團(601238.SH)為BB級;長安汽車(000625.SZ)為B級。
由此可見,無論是與A股乘用車行業(yè)上市公司,還是全球汽車制造公司相比,上汽集團的ESG評級均處于業(yè)內墊底水平。
另外,新浪財經ESG評級中心數據顯示,在ESG涉及的“E”(環(huán)境)、“S”(社會)、“G”(治理)三項維度中,MSCI對上汽集團的評分分別為7.3分、2分、0分。
在A股營收規(guī)模較為接近的同行業(yè)公司中,如圖表3所示,MSCI對比亞迪三項維度的評分分別為9.3分、3.8分、3.5分;對長城汽車三項維度的評分分別為5.7分、3.3分、5.3分。
對比可知,上汽集團在社會、治理維度方面的表現遜于同行業(yè)公司比亞迪與長城汽車。
但對于汽車制造行業(yè),MSCI更注重企業(yè)在社會責任、公司治理方面的表現。如在MSCI的ESG評級行業(yè)指標權重中,環(huán)境、社會、治理維度的各項權重分別為29.1%、37.1%、33.9%。
環(huán)境(E)指標:碳排放、廢棄物排放密度優(yōu)于同行
據MSCI的ESG評級行業(yè)指標權重,上汽集團所處行業(yè)的環(huán)境維度權重為29.1%。其中,關鍵權重指標如圖表4所示。
由圖表4可知,汽車制造行業(yè)在環(huán)境維度權重最高的核心議題分別為產品碳足跡、清潔技術機遇、有毒排放物和廢物,這與該行業(yè)產業(yè)鏈較長、關聯產業(yè)較多的特質有關。隨著智能化、信息化的技術進步,該行業(yè)降碳減排的潛力較為明顯。
在2023年ESG報告中,上汽集團對這三項關鍵指標均有披露。
其中,在產品碳足跡方面,上汽集團的溫室氣體排放密度整體要低于比亞迪與長城汽車。時代商學院根據報告中相關數據估算得出,2023年,上汽集團的溫室氣體排放密度約為0.03噸/萬元營收;同年度,比亞迪的溫室氣體排放密度約為0.2噸/萬元營收,長城汽車約為0.08噸/萬元營收,均顯著高于上汽集團。
在清潔技術機遇指標方面,2023年,上汽集團光伏裝機容量達到260兆瓦,光伏發(fā)電量、綠電購買量分別為2.47億千瓦時、5.23億千瓦時;長城汽車累計分布式光伏裝機容量達到273兆瓦,累計采購綠電近2511萬千瓦時;比亞迪則并未在2023年社會責任報告中披露相關數據。
在有毒排放和廢物管理方面,上汽集團在生產過程中主要產生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噪聲等。
2023年,上汽集團的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污染物指標的實際排放量分別為684.4噸、40.5噸、266.9噸、38.5噸,上汽集團在2023年ESG報告中表示,公司的污染物排放均未超出其許可排放限值。
同年度,長城汽車上述污染指標的實際排放量分別為271.89噸、21.26噸、60.45噸、6.31噸,均遠低于上汽集團;比亞迪化學需氧量、氨氮的排放總量分別為719.41噸、56.22噸。
考慮到企業(yè)的經營規(guī)模不同,除了污染物指標的實際排放量外,我們計算出企業(yè)的廢棄物排放密度。如圖表5所示,從上述廢棄物排放密度(實際排放量/營收)來看,上汽集團在同行業(yè)公司中處于領先水平。
社會(S)指標:旗下車型頻登黑榜,員工主動離職率為6.3%
據MSCI的ESG評級行業(yè)指標權重,上汽集團所處行業(yè)的社會維度權重為37.1%,在三個維度中權重最高。其中,關鍵權重指標如圖表6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