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道路中,我們總會“吃很多虧,上不少當”,買車這件事,其實也是如此。
拿我自己來說,去年12月份購入了一輛新車,雖然整體表現還行,但仍不乏糟心之處。
和一些車友交流下了,發現也是如此:大家出奇一致的表示,如果能重新買車,這3大坑一定要避開。
這并不是矯情,但凡體有過較長時間的體驗就會發現,是“血淋淋”的教訓!
第一,就是千萬別買續航少于600公里的純電車型。
在此之前,我也做過精打細算——然而,現實的體驗,極其打臉。
因為看似600公里的續航,換算成真實情況,能有480公里就謝天謝地了。
聽著或許還不錯,因為一箱油也就跑個400-500公里,沒多大差別!
但這么去想就大錯特錯了。
用電和用油不一樣,用油你可以幾乎見底了,再去加油;但用電經常這么干,電池壽命會大大降低。
說白了就是,電車的電量,最好別頻繁用到10%以下,因為過充過放會加速衰減。
此外,溫暖天氣下還好,一旦冬天到來,情況就更糟了。
雖然早有聽聞嚴寒對電池的影響,但沒料到這么嚴重。
實際渡過一個嚴冬才發現,標稱600公里續航的電車,在低溫下頂多跑個300多公里,就要充電了。
關鍵這還是在市區,冬天上高速,穩定120的時速,還會出現打折的情況。
因此,有條件的情況下,能買700公里以上的電車最好,續航要是太低,真的有點麻煩。
第二,就最好別買增程汽車
這聽上去很詫異,但好幾個“老增程”的車友,都是這么認為的。
按照他們的說法就是,這玩意著實太精貴了,伺候不起。
因為,你必須給它配個家用充電樁。
雖然沒有家充,也不是不行,但實際的體驗會非常難受。
畢竟,增程汽車的電池,頂天也就40多度的樣子,按照百公里16度的能耗計算,250公里就是極限。
說能開250公里還高估了這類汽車:因為它的電氣架構簡單,沒有純電汽車先進,能量的損耗也會更大。
實際表現來看,基本開個200公里就要充電——這還是比較理想的工況。
關鍵是,你真這么開,沒幾年就要后悔。
因為增程汽車更怕續航衰減,不合理使用的情況下,3-4年左右,電池衰減就會很嚴重。
基于這個情況,也就是說,最少3天就得充一次電。
可能大家沒有概念,覺得3天一充沒什么大不了的。
但實際的情況就是,每次充電都要1小時,風雨無阻——沒有家充的情況下,極其折騰人。
但家充這玩意好裝嗎?并不容易!
且不說有些小區不讓裝,一個車位成本少說就數十萬了,安裝充電樁還要幾千塊錢。
而且這玩意并不耐用,質保也就2-3年的樣子,壞了重裝又是一筆投入。
就這個情況,不如買純電或者混動來得實在,不是嗎?
第三,別碰那些軟件水平不行的電車。
在此之前,很多人對此并不在意,認為機械素質過硬就行——軟件這玩意,差不多就好了。
但隨著實際體驗的深入,一些車友發現自己掉入了坑里。
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電車靠軟件控制,包括動力系統、剎車系統、電池管理系統等,都是通過軟件來調控的。
如果軟件水平不行,使用起來會非常痛苦。
畢竟,與傳統油車不同,電車幾乎摒棄了實體按鈕:在軟件不行的情況下,你開車用某個功能,根本沒法找。
相反,智能化水平高的汽車,可以直接通過語音控制,省去繁瑣的操作。
更重要的是,車輛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也與軟件能力緊密相關。
說白了就是,“電池”和“電機”的管理,都依賴于好的軟件系統。
當溫度太高時,軟件能監測到它們的情況,及時降溫;溫度過低時,也能迅速升溫——同時,還能監控電池可能出現的短路、過熱風險,確保電池安全和壽命。
就這樣的情況,軟件水平不高,這樣的車能用嗎?肯定不行!
總的來說就是,別不信邪,以上3大家問題,是不少人“血淋淋”的教訓——建議大家買車的時候,著重去考慮。
倒不是說,踩中這些坑的車輛,完全不能買。
而是你要想清楚,這背后存在的問題,你是否能接受,是否能克服。
永遠不要高估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因為買車不是用幾天而已,而是至少4-5年的旅行,務必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