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上午,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在京召開。5項中山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科研成果榮獲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3項。
中山大學
據中山大學介紹,數學學院胡建勛等完成的“數值幾何不變量在雙有理變換下的變化”項目獲得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項目組聚焦辛拓撲與數學物理研究熱點,建立了辛流形的雙有理等價的二分法分類理論,成果發表在國際頂尖數學雜志Invent.Math.上,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對推動人們對由模空間定義的數值幾何不變量的認識起到了積極作用。
腫瘤防治中心曾木圣等完成的“EB病毒致癌分子機制與靶向干預”項目獲得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項目組圍繞我國華南EB病毒相關鼻咽癌高發但缺乏高效篩查手段和上市疫苗的難點展開攻關,闡明了EBV誘導腫瘤細胞可塑性的致癌新機制,構建EB病毒疫苗設計分子基礎;同時在應用基礎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與相關企業合作,正在推動EB病毒預防性疫苗研發上市。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仇榮亮等完成的“重金屬污染土壤綠色修復與安全利用技術及工程應用”項目獲得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項目組聚焦重金屬污染農田和工礦場地的土壤綠色修復及安全利用這一世界性難題,歷經20余年聯合攻關,研發了“植物阻隔-植物提取-植物穩定”、“地貌重塑-土壤重構-生態重建”等技術,創建了完整覆蓋污染農田和工礦場地的可復制、可推廣的安全利用模式,成果在全國23個省市和自治區應用推廣,環境、社會和經濟效益顯著,為全球土壤污染修復及環境管理提供了中國方案。
腫瘤防治中心馬駿等完成的“鼻咽癌精準防治策略的創立及推廣應用”項目獲得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項目組建立了鼻咽癌篩查新方案及增效減毒治療新策略,顯著提高了篩查效率與治療效果,被納入國家衛健委癌癥早診早治規范。多項治療方案研究成果被國際指南采納,成為國際標準,在全球推廣應用,每年受益患者逾4.5萬人。
孫逸仙紀念醫院林天歆等完成的“膀胱癌精準微創智能診療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項目獲得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項目組首創膀胱癌人工智能數字化診斷新技術,研發了國產手術機器人輔助腹腔鏡系統,打破了技術壁壘和外國壟斷,目前已在全國600多家醫院應用,全方位提升了我國膀胱癌診療水平以及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質量。
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五大獎項,旨在獎勵在科學技術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組織,調動科學技術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