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季,很多學子將離開校園。本期視頻,我們請華東師范大學的許紀霖教授來給即將走上社會的大學生們一些忠告。
夏天了,大四的同學馬上就要離開校園走上社會。今天,和大家分享,當踏上社會的時候,大學生應該怎么來面對社會?
我讀莎士比亞的《王子復仇記》里面的一段話,老大臣送別兒子遠行,就給兒子一番叮囑,我覺得這番叮囑也很適合踏上社會的學生,他說:
你不要想到什么就說什么,凡事必須三思而行;對人要和氣,可是也不要過分地親昵,不要對每一個泛泛的新知濫施你的交情;留心避免和人家爭吵,可是萬一爭端一起,就應該讓對方知道你不是可以輕侮的;傾聽每一個人的意見,可是只對極少數人發表你的意見;接受每一個人的批評,可是保留你自己的判斷;不要向人借錢,也不要借錢給別人;尤其要緊的是,你必須對自己忠實,對自己忠實,才不會對別人欺詐。
這段話我愿意送給走上社會的應屆畢業生,它可以伴隨你的一生。最重要的是,莎士比亞告訴我們:要忠實自己。為什么要忠實自己?孔夫子講過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對自己忠實的人也會忠實朋友,忠實于社會。忠實自己意味著什么?忠實一個內心的自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我,那個獨特的獨一份的自我,都有那份初心,這個初心往往內含著一些理想、期待,這也是你最光彩的、最輝煌的一面。很多學生在大學里面,特別大一、大二的時候,還是純真的,慢慢隨著歲月的侵蝕,自我就消失了,忘記了自己的初心,就開始和社會、和那些黑暗同流合污了,就慢慢變成自己不喜歡的樣子。所以忠實自己很重要,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內心的真實的自我。
自我怎么才能忠實?倫理學家麥金泰爾說,人在行動的時候,有兩種對利益的追求,一個叫外在利益,這個外在利益包括金錢、權力、知識,外在利益是一個很重要的動力,但這個動力是可以交易的,它是工具性的價值,不是一個有內在價值的東西。但是還有另外一個力的追求叫內在利益,這個內在利益恰恰是不可交易的,它是你內心獨一份的感受,你在做這個事情的時候,你感到一種超越功利的獨一份的快樂,有時候驅使你的就是那個內在的利益。
我的理解:當你忠實自我的時候,事實上你就在尋找內在利益。這個內在利益對一個幸福的人生來說是必須的。如果你一生都是為名利在追逐,老了以后,你覺得這些都是身外之物,何況那些東西未必追逐得到,但是你如果換種活法,總是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管是你的專業,還是作為一個斜杠青年,你在業余時間有獨一份的快樂,你按照你的內在的利益,按照自己內心獨一份的自我在生活的話,恭喜你,你就是社會上最幸福最快樂的人群中的一分子。讓我們成為一個忠實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