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汽換帥”的訊息引起業界的熱議,在業界看來,上汽接下來將進入轉型的關鍵期。特別是新能源方面,上汽現在需要進行高端化的轉型,只不過被給予厚望的“一號工程”智己汽車,卻無法承擔這樣的大任,更成為笑話。
數據顯示,今年5月智己汽車終端交付量為4251輛,僅僅是上汽自主品牌21萬銷量的零頭,甚至還不到劉濤高調“炮轟”的小米的一半,后者銷量8630輛。1-5月累計銷量17252輛,僅完成年12萬目標銷量的14.37%,照此情形,今年總銷量能上5萬都算奇跡。
從整體表現上看,智己不可為之失敗,甚至不少人認為智己汽車劉濤等高層難辭其咎。
銷量陷入困局,誰之過?
說實話,智己汽車的銷量真沒什么可說的,總之就是差,巔峰時期是2023年12月勉勉強強破了萬,這還得得益于智己LS6的爆發——達到9878輛(有種說法是壓庫存嚴重,不知真假),一時間讓智己汽車看到了希望。但好景不長,到了2024年,智己汽車就上演了熟悉的劇情:如下圖所示——智己LS6帶著品牌整體下行,而智己L6不僅傾軋了兄弟,訂單還被質疑造假。
雖說官方稱智己L6累計訂單超過21000,頗有爆款之勢,但實際交付并不理想,4月份的數量為1291輛,5月份僅為3417輛,卻傾軋了智己LS6的生存空間,另其5月銷量不到500。只不過這份訂單,同樣引起業界的質疑——上閑魚看看!果不其然,在其上搜索智己L6,就能看到大量有關于權益轉讓的信息。
這一“巧技”在智己LS6上市時就用過,因此不免讓人猜測這21000的訂單,到底有多少是4S店的?多少是真正的用戶?
對此,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智己汽車目前的狀況,是決策上的失誤。
首先,智己并沒有做好品牌形象的建設,始終處于抄作業的階段。像早期的智己L7和智己LS7的超高價上市,給人一種模仿蔚來“高價吸眼球”的感覺???022年的純電車型的價格戰已經是白熱化,靠高價吸引話題、定位高端的策略明顯不奏效,以至于這兩款車上市即夭折。
到2024年,劉濤為蹭小米SU7流量的作秀行為也明顯是在模仿雷軍,結果整出歌頌加班、混淆固態和半固態電池概念、標錯小米SU7參數、敷衍道歉、訂單權益上閑魚等一系列操作,把智己汽車的品牌形象和品牌公信力一拉到底,反被流量侵噬。
其次是產品規劃上的問題,相較于理想L系列,智己汽車的同質化更為嚴重。以其最引以為傲的智駕為例,不僅在感應元件上基本相當,綜合能力還是最便宜的智己L6最強,這就導致了傾軋現象的出現。
其三就是稀少的網點,截止2023年年底,智己汽車全國網點(含城市展廳)不到300家,覆蓋全國100城,以至于劉濤賣慘直言:送車200公里給用戶試駕。因此也有人為之好奇:為什么不上汽整合一些榮威和MG的線下渠道共享給智己?
從整體上看,智己汽車整個決策層給人的感覺就是非常迷茫,又有些投機,抓到合適的熱點會不顧一切的追上去,但最終結果卻是得不償失,智己始終原地掙扎。
意圖突圍,智己還有多少機會?
雖說近幾個月,智己汽車收到不少好消息,包括3月份B輪股權融資80億,近期的寧德時代、中國太保增至約137.7億。對此,有人認為:金主愿意投錢,說明智己還有希望。但更多人認為,這些錢對造車而言是杯水車薪,只夠1-2年虧損,且智己還需要輸血,說明其并不具備盈利能力,甚至存在大量虧損,市場價值堪憂。
所以當務之急,智己汽車需要找到一個新賽道突圍,只是選擇的路子,同樣讓人覺得前途渺茫。
其一就是固態電池,雖說劉濤混淆固態和半固態的概念引起業界的嘲諷,但“全球首款超快充固態電池”和“率先搭載”確實搶到一些關注度。因此寧德時代增資,業界認為也與固態電池有關。只不過現在固態電池軍備競賽已開始,目前比亞迪、吉利汽車、一汽、廣汽四大中國汽車品牌巨頭及衛藍新能源也強勢入局,并加速研發,所以先把名聲搞壞的智己想通過“率先搭載固態電池”破局,也是相當冒險。
其次是進軍增程式,在業界看來,智己此舉不僅是隨大流,同樣也是冒險。雖說在數據上,5月份PHEV和純電車型占據新能源總銷量的比重分別為39%和61%,已經隱隱有超越之勢。只不過增程式占據的份額并不算大,按照5月份的數據,理想、問界、深藍三家增程式主要生產商合計銷量只有8萬多,而整個細分的數據貢獻者也是這三家,諸如哪吒等根本站不住腳跟,增程式車型的市場空間已經進入瓶頸。
換而言之,如果智己汽車進入高端增程式市場,就不得不面對理想汽車和問界汽車的壓力,以智己目前的品牌力和市場生存空間,業界很難樂觀看待。
貴言堂:
總而言之,現在的智己汽車的處境危險而迷茫,努力蹭小米SU7熱度的智己L6不僅沒有表現出爆款的勢頭,甚至還蠶食傾軋了智己LS6,這是非常危險的現象。而且在轉型過程中,劉濤不理智的高調宣傳半固態,則將智己汽車推上風口浪尖,如果率先搭載后并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或者發生集體性投訴事件,那智己汽車真的就萬劫不復了。
所以想要拯救智己汽車,或許也需要一次“大換血”、大調整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