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國內新能源輕卡市場銷售8077輛,環比增長18%,同比增長204%,創造了史上單月銷量第二高的記錄,低于2022年12月的1.46萬輛。那么,這是否預示著新能源輕卡即將開啟“燎原之勢”?
回顧2023年,中國新能源輕卡市場呈現顯著增長,全年銷量達4.67萬輛,同比增長15.34%,占輕卡總市場的2.47%。這一增長不僅得益于市場轉型和政策的支持,還依托各大廠商的發力,在產品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
從技術路線來看,2024年新能源輕卡仍以純電動為主,占據了88%的市場份額,與2023年同期相比小幅提升。與之相對應的是,混合動力和燃料電池在新能源輕卡銷量結構占比中有所下降。
如前所述,通過使用高能量密度的電池或者加大電池容量,純電動輕卡的續航能力有了顯著提升,續航里程基本可達200km以上,部分車型能達到300km以上,同時整車的可靠性和保障性也有所提升。
這一進步帶來的效益是顯著的。特別是對于城配領域,如快遞配送、商超配送、生鮮配送等運輸場景,續航200km以上能夠滿足絕大部分時間的運輸所需,但運營成本卻直線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發展,純電動輕卡的價格也成功得到控制。例如,江淮1卡帥鈴EV5,12.98萬元即可拿下,還沒有購置稅,算起來和購買同級燃油輕卡相差無幾,非常劃算。
不過,和新能源乘用車一樣,新能源商用車在推廣過程中也面臨一些挑戰,其中就包括保險投保難、保費高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給物流公司、貨車司機帶來了困擾,需要多方協同解決。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新能源商用車投保難、保費高等問題,并非最近才有的。前幾年,新能源商用車的技術和產品仍處于完善之中,實際應用過程中故障較多,保險公司的賠付壓力大,就可能會通過各種方式拒絕承保,或者要求購買其他險種。
再者,近兩年新能源商用車產品魚貫而出,更新速度明顯加快,客戶群體還相對有限,保險公司也難以客觀評估每一款車的真實品質和故障率,因而采取了相對保守的辦法,即提高保費標準來均衡賠付的風險。
其實,在新能源乘用車大規模推廣應用中,很多用戶早期也面臨同樣的保險難題。所以,新能源商用車市場如今面臨同樣的保險難、保費貴的局面,也可以理解。相信隨著市場的發展和多方的能力,這一難題將迎刃而解。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多家乘用車企業都通過自營或者與其他保險公司合作的方式,開通了保險業務,為用戶解決了燃眉之急。這一做法對于大力推動新能源商用車的企業來說,也值得借鑒。
編后語
整體而言,包括新能源輕卡在內的新能源商用車市場,都將繼續保持增長勢頭。而當前新能源商用車市場的競爭格局還遠沒有固化,遠程、東風、福田、江淮、解放、重汽、宇通等廠商都有機會“上桌”,所以千萬別浪費了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