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理想汽車發布全新組織架構調整和人事任命:原“研發與供應群組”和“銷售與服務群組”整合并入新成立的“智能汽車群組”,對理想汽車智能汽車業務的戰略到經營閉環負責;總裁馬東輝將擔任智能汽車群組的負責人,向董事長兼CEO李想匯報。李想仍將負責汽車業務相關的產品線、產品部、品牌、戰略等團隊,并將更多精力投入AI(人工智能)領域。
此次調整涉及組織架構調整和李想未來工作部署兩個方面,分別對應著理想一直以來的汽車線和李想近來一直強調的理想人工智能企業的定位。盡管關于后者只占據了很少的篇幅,但結合李想近兩年內的發言和理想的系列舉措,卻能解讀出大量信息。
調整組織架構,汽車業務做足戰略儲備
雖然前一天小米YU7剛剛上市,并公布了驚人的鎖單數據,但理想汽車組織架構調整并非受此影響的心血來潮。
早在今年2月,理想汽車公司最高決策組織——戰略管理委員會評審通過了“智能汽車戰略閉環管理方案”,委員會授權總裁馬東輝擔任智能汽車戰略負責人,為智能汽車領先戰略的規劃和落地負責。據了解,為了支持馬東輝開展相關業務,馬東輝接替李想,擔任起“產供銷聯席會”主任。
上述職務之外,馬東輝此前還直接領導“研發與供應群組”。此次調整,可以看作馬東輝職能擴大,將“銷售與服務群組”也納入領導體系,由他統管智能汽車的研供銷服,不僅從決策層還從實體架構上,支撐起從戰略到經營的閉環。而此前領導銷售與服務工作的高級副總裁鄒良軍,調整后擔任公司銷服業務顧問。

對于此次調整,李想自己做了非常清晰的解讀,他表示:“為了承接理想汽車邁入千億規模后對組織能力的新需求,支撐智能汽車業務從戰略制定到執行落地,我們對企業組織架構進行了相應調整。智能汽車群組成立后,將通過研發、供應、銷售、服務的端到端經營與深度協同,更有力地支撐面向用戶的價值創造、價值傳遞與經營閉環,為理想汽車構筑面向下一個階段的領先優勢。馬東輝作為理想汽車的聯合創始人,帶領研發團隊完成了從理想ONE、L系列到MEGA全系車型產品的研發和交付,并成功構建了增程電動、高壓純電、智能空間和智能駕駛等多個領先的技術平臺,成為今天理想汽車智能汽車戰略的堅實地基。”
由此可知,打通決策層的研供銷服不僅是為了優化現階段的銷量、經營,也是理想為未來規劃埋下的又一個伏筆。
了解理想的讀者或許清楚,最近以來,理想在人事、組織、體系、服務上動作頻繁。例如,此前,理想還對銷售體系進行了較大調整,推行了戰區制度,并將原本26個戰區合并成東、西、南、北、中五大戰區,采取精細化運營。而在i系列上市之際,理想也在著力擴大純電補能網,目前,理想已經上線超2500座超充站。

密集的調整突顯理想求變求進與時俱進的積極姿態之外,也從側面反映出理想銷售的壓力。一季度,理想汽車交付超9萬輛,但略低于市場預期,在此背景下,理想汽車將全年銷售目標下調至64萬輛,并提高了純電車型的銷售比重。
而在6月27日,發布全新組織架構調整和人事任命的同時,理想也與港交所發布公告,下調二季度交付量預期至10.8萬輛。5月,理想增程全系煥新,月銷量也超過4萬輛,但從6月前幾周的銷售數據來看,面對問界、領克、騰勢等品牌,理想煥新帶來的勢能未能在6月有效釋放,增程端的承壓持續增加。而對于下半年即將上市的理想i8、理想i6而言,小米、特斯拉都是不容小覷的對手。此次調整,也再度透露出理想革新的決心,通過變陣,為即將面臨的硬仗做好準備。
李想言行合一,更多精力聚焦AI
此次新成立的“智能汽車群組”,從命名上也可看出幾分端倪,除卻是“汽車群組”外,理想還為其加上了“智能”的前綴。
近來并不算多的露面,除卻賣力宣傳自家車型,李想還致力于向外界傳遞理想AI公司的定位和他所理解的未來汽車定義。
在2024年底的《AI Talk》中,李想曾表示:“從企業角度來看,理想汽車是一家人工智能企業,我們要做的不是汽車的智能化,而是人工智能的汽車化,并將推動人工智能普惠到每一個家庭。從行業視角來看,汽車將從工業時代的交通工具,進化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空間機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