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合資車里面哪個品牌最有危機意識,MYAUTO認為非本田莫屬了。它們在一季度同比下降37.7%之后,馬上就推出了“燁”品牌,而后廣汽本田最近開始了一波裁員潮。在北京車展期間,本田帶來了“燁”品牌的三款車型,分別是S7、P7、GT。這還不算,東風本田還一反合資自主路子搞了個自主合資的電動車品牌靈犀,和“燁”品牌S7、P7及GT一樣,靈犀L也已經(jīng)箭在弦上了。
先來看看將在今年上市的燁S7和燁P7吧!這倆算得上是孿生兄弟,一個屬東風本田,一個是廣汽本田,它們都會在今年上市,至于燁GT就得等明年了。和本田的燃油車不一樣的是,無論燁S7還是燁P7,主打就是聽勸。這兩款車型將分別帶來Honda SENSING 360+和Honda CONNECT 4.0智慧數(shù)字座艙,融入主動AI智能技術對其智能駕駛輔助系統(tǒng)和車輛信息娛樂系統(tǒng)都進行了大升級,引入了更多的智能化、數(shù)字化元素,以期提升駕駛舒適性。
燁S7和燁P7帶來了3合1高功率電動機,搭載大容量、高密度電池,提供單電機后驅和雙電機四驅,配有雙叉臂前懸架及五連桿后懸架。與寧德時代合作的電池也意味著“燁”車型在動力表現(xiàn)和續(xù)航里程上與本田現(xiàn)有的新能源車型形成較為顯著的差距。
從供應商名單來看,寧德電池、華為、航盛和科大訊飛都在榜。這也意味著被各種吐槽的本田車機,該翻篇了。本田最聰明的辦法就是拿來主義,國內用戶喜歡什么,需求什么,我直接用就行了。MYAUTO認為本田這是急切地想要能夠在這個變革的新能源市場當中快速重新獲得競爭力,這是很討巧又現(xiàn)實的辦法。
MYAUTO覺得,“燁”的發(fā)布看起來是本田的一步快速調整棋,針對于以往新能源車輛被消費者詬病的問題進行逐一整改,對于本田來說,“燁”系列的推出并不僅僅是產品線的擴展,而是一次針對中國市場的深度調整和主動適應。這也體現(xiàn)了本田的靈活和市場敏銳度,也是本田為快速占領市場份額所做的必要調整。借助本土企業(yè)的資源和對市場趨勢的洞察,本田似乎看到了縮短與國內廠商差距的可能。但是否能夠滿足市場和消費者越來越高的要求,還有待市場去驗證。
本田雖宣布在中國的純電動車銷售占比將達到100%,顯示出本田對電動化轉型的決心,但這個目標在實現(xiàn)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諸多困難。尤其是在節(jié)奏控制上,對整體策劃和運營能力的考驗極大,能不能保持穩(wěn)定的產品和服務質量,或是保證準時交付,又或者如何重新打造品牌形象并實現(xiàn)市場表現(xiàn),對于東風本田和廣汽本田來說那都是壓力。
壓力之下,需要有勇夫。燁S7和燁P7事出匆急,“燁”品牌前期缺乏足夠的品牌沉淀,現(xiàn)在新車是推出來了,但是怎么營銷又是一個問題。畢竟市場已經(jīng)變化,那個栓條狗都能賣車的時代早就翻篇了。在廣汽本田已經(jīng)因銷量開始裁員的時候,兩個定位相似但是架構不同的“燁”品牌和e:N品牌就是擺在本田跟前的吸金獸,再加上東風本田這邊還有個靈犀品牌,多生孩子好打架的本田急需一個新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