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汽車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自主品牌憑借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先發優勢,逐漸崛起,而合資品牌則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汽-大眾作為合資品牌的領頭羊,也未能幸免。
2023 年,一汽-大眾被比亞迪超越,成為中國市場銷量排名第二的車企。進入 2024 年,一汽-大眾的銷量繼續下滑,前四個月累計銷量約為 51.4 萬輛,同比增長 0.9%,但 2 月至 4 月的零售銷量連續下滑,分別下滑 16.2%、4.2%和 15.6%。
從車型銷量上來看,一汽大眾目前在售的16款車型中,4月銷量過萬的只有速騰和邁騰。速騰之前的銷量經常突破3萬輛,4月銷量也只賣了1.46萬輛,邁騰銷量為1.19萬輛。而原本賣得不錯的SUV探岳4月僅售7829輛。
一汽大眾“讓”出了銷冠的頭銜,還能在中國市場享有多少話語權呢?
市場飽和 新能源品牌強勢 曾經在中低端市場稱王稱霸的一汽大眾將背水一戰
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逐漸飽和,消費者的選擇越來越多,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在這種情況下,一汽-大眾的市場份額受到了擠壓。
日前,一汽-大眾向全體系員工發送一條名為“突圍行動”的推送:“一汽-大眾正處于最后的,也是唯一的轉型窗口期,除了背水一戰我們無路可走,唯有萬眾一心向死而生。”
“突圍行動”是一汽-大眾面對困境所采取的內部舉措,這顯示出其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然而,一汽-大眾轉型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市場競爭的加劇,讓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不僅要與其他合資品牌競爭,更要應對自主品牌的強勁挑戰。
如今消費者對新能源、智能化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一汽-大眾的產品線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場,而在高端市場和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布局相對較少。中低端市場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在這種情況下,一汽-大眾的產品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就暴露出來了,哪怕是新能源車型ID系列也依舊無法得到市場的青睞。
燃油車時代的紅利已然成為過去式 只會“拿來”沒有自主研發能力的一汽大眾何去何從?
長期對燃油車的依賴,使得一汽大眾在向新能源轉型時面臨技術、研發等多方面的挑戰,且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更新也是一個難題,曾經的品牌形象在新的市場環境下已不再具有絕對優勢。
如今,包括一汽-大眾在內的諸多合資品牌都在受到市場的排擠。隨著中國自主品牌的強勢崛起,它們以高性價比、豐富的配置以及不斷提升的品質,迅速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
與此同時,合資品牌似乎還沉醉于老款車型曾經帶來的紅利之中,在市場變化的浪潮中反應遲緩。長期以來,一汽大眾等一眾合資品牌過度依賴于引進國外成熟車型,自主研發能力明顯不足。在技術快速更新換代的當下,缺乏自主研發的弊端愈發凸顯。
哪怕是一汽大眾已經意識到了問題所在,已經開始著手開發自研車型,事實上一汽大眾也僅有雛形,核心供應商、核心技術線路都還未能拍板確定,這一自研車型什么時間上市還是未知數。
總結
一汽大眾看似依舊銷量碾壓許多汽車品牌,實則不斷下滑的銷量和毫無起色的ID系列已經暴露了很多問題,如果還不適時做出改變,增加自研投入提升自研能力,加速轉型,一汽大眾將無法打破現在的困境。
一汽大眾只是眾多合資品牌的縮影,作為頭部的合資品牌都無法跟上時代的腳步,那合資品牌的未來,依舊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