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合停產風波還在持續發酵。近日,高合在開工首日官宣停產6個月一事,正在業內引發持續關注。據了解,受工廠停產以及全員降薪的影響,目前高合汽車不僅多家線下門店關店,而且不少在職員工也正在陸續離開公司。
并且,據相關媒體報道,得益于高合汽車此前在技術研發以及設計創新,企業管理等方面積累的人才資源,目前不少新能源汽車友商,甚至直接在鹽城展開了激烈的人才爭奪戰,開始面試“挖人”。

更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高合的停產,車主無疑是最大的受害者,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高合停產風波持續發酵以來,不少車主卻自發組織聲援活動。據了解,目前包括上海、重慶在內的高合車主,均發起了聲援高合的活動。

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這事實上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友商以及車主,對于高合汽車在科技創新領域的認可。誠然,盡管如今高合的運營已經面臨停擺,但不可否認的是,作為新勢力陣營中最為特立獨行的一個車企,憑借科幻的造型以及多項前瞻的智能科技技術,高合對于中國新能源事業的發展,卻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

而正是得益于這些未來科技與技術,即便高合HiPhi X和HiPhi Z的定價區間高達60萬以上,高合還是收獲了上萬輛的銷量成績。近日,我們也曾在探訪高合線下門店時了解到,目前不少車主都對高合汽車有著較深的認可度,針對停產一事,大部分車主并未因此感到恐慌。
可見,盡管高合汽車目前正在經歷“至暗時刻”,但車主口碑仍然還并未隨之崩塌。

那么,高合還有起死回生的機會嗎?眾所周知,企業要想長期可持續發展下去的前提,是規模化。雖然高合憑借多項前瞻的科技在豪華電動車市場站穩了腳跟,此前在60萬以上的高端豪華電動車市場,高合更是超過了BBA,成為了高端豪華電動車市場的銷量冠軍,但較高的定價卻決定了高合汽車的“小眾”。

盡管2023年,高合汽車曾試圖通過HiPhi Y入局主流乘用車市場,但30萬元以上的定價,仍然是主流消費群體無法觸及的門檻。并且,新能源汽車發展初期需要巨大的投入,尤其是技術研發領域,想要做出差異化,更是需要巨額的資金。
所以短期來看,高合汽車想要起死回生仍然具有較大的挑戰。不過,這并不意味著高合已經毫無機會。要知道,高合汽車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領域仍然擁有著多項行業領先的科技技術儲備。如今,國內新能源車市的競爭越發激烈。

在這樣的背景下,參考2023年以來多家車企抱團共贏的合作案例,不排除高合汽車仍有望迎來“白衣騎士”的可能。而高合汽車最后究竟會走向何方?工廠停產后車主的售后權益又該如何保障?相信高合會進一步給出答案。對此,我們也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