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水返壑,風落木歸山。冉冉歲將宴,物皆復本源。”隨著霜降節氣的悄然而至,秋風更添幾分涼意,卻也預示著大自然最為豐饒的饋贈之一——柿子的成熟。在北京市房山區張坊鎮的大峪溝村,漫山遍野的磨盤柿如同一串串小燈籠,照亮了鄉村的秋意濃情。
磨盤柿史話歲月沉淀的甘甜
北京種植柿樹的歷史悠久,明清時期已有房山張坊柿子為上品的記載。《北京果樹志》中更是指出,明洪武年間,房山一帶便開始栽培磨盤柿,至明成祖定都北京后,磨盤柿更是作為貢品年年進獻皇宮。而大峪溝村,更是被譽為“中國磨盤柿第一村”,這里的磨盤柿種植歷史最為悠久,承載著世代農人的汗水與夢想。
磨盤柿之所以得名,源于其果實形似磨盤,上下兩瓣分明,色澤鮮艷誘人,被贊譽為“色勝金衣,甘逾玉液”。秋風起,霜降至,正是磨盤柿最為成熟之時。此時的果實不僅口感最佳,營養也最為豐富,成為了這個季節不可多得的美味。
色勝金衣甘逾玉液之美
輕輕剝開磨盤柿那薄如蟬翼的外皮,飽滿多汁的果肉便映入眼簾。咬上一口,甘汁止不住地往嘴里鉆。甜甜軟軟的柿肉,瞬間喚醒沉睡的味蕾,讓人回味無窮。磨盤柿不僅美味可口,還富含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及人體所需的氨基酸,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是秋季滋補養生的佳品。
柿子有季,惟秋最宜。如今,新技術助力柿子打破季節限制,走向更廣闊的天地。當地的柿子加工企業——北京琦彩鴻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擁有“保鮮”的“獨門絕技”,將“鮮柿”變“冰柿”。
張坊冰柿是采用了一種新型自然脫澀技術,使果實通過呼吸生理化轉變,不使用任何添加劑,從而完美地保留了磨盤柿的原有風味。冰柿呈現在人們眼前時,里面是一個完整的柿子,橙黃鮮亮,外覆一層薄薄的白霜,宛如藝術品一般。品嘗之際,清涼甘甜與柿子特有的清香交織在舌尖,帶來前所未有的美妙體驗。
最重要的是,這種加工方法讓房山磨盤柿的保質期由三四個月延長至24個月,“身價”也由每個一兩元增長至十多元。附加值的提升,帶動了村民增收致富。
柿韻悠長鄉村振興的甜蜜篇章
近年來,大峪溝村在深化柿子產業的基礎上,巧借“柿”機,積極促進鄉村休閑、度假與旅游業的深度融合發展。2023年,大峪溝村憑借休閑鄉村建設成果,榮獲“2023年度北京市美麗休閑鄉村”稱號,并成功入選農業農村部公布的“2023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名單。為了緊跟新消費趨勢,大峪溝村還創新性地發展了野奢露營地等新興業態,構建了涵蓋“住在民宿、吃在農家、秋摘柿子、冬季滑雪”在內的多元化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品體系,有效促進了產業融合與村民增收。
在這一系列發展的過程中,離不開一位關鍵人物——朱啟酒教授。作為深耕農業技術推廣的專家,懷揣著對家鄉的深情厚誼,于2019年毅然回歸故里,開啟了鄉村振興的新篇章。他牽頭創建的博士小院田園綜合體,不僅挖掘和保護了鄉村的深厚文化底蘊,更是鄉村振興模式的一次大膽探索與實踐。博士小院緊緊依托大峪溝村豐富的百年柿樹文化資源,通過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深度融合,為磨盤柿這一傳統特色農產品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保留其原有優良品質的基礎上,博士小院引領村民們不斷探索與創新,研發出了一系列磨盤柿衍生產品。從經典傳承的柿餅、柿子干,到現代時尚的柿子酒、柿子酵素、柿子醋、柿葉茶等,每一款產品都凝聚了匠人的心血與智慧,豐富了市場供給,滿足了消費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
“產業興則鄉村興”,這一理念在大峪溝村得到了生動的實踐。博士小院不僅推動了磨盤柿產業的精細化發展,還鼓勵村民建設家庭農場,組建合作社,共同打造鄉村經濟的增長點。精品民宿、特色美食、深加工產品……一系列產業項目的落地開花,讓大峪溝村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借助“中國磨盤柿第一村”的美譽,兩個近百畝的休閑柿樹產業園應運而生,成為游客們觀光采摘、體驗鄉村生活的熱門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