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進入倒計時,有關專業選擇的討論再度升溫。前不久,教育部發布的《2024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更為這場討論增添了熱度。
高等教育作為國家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其專業設置與調整向來是牽動社會神經的焦點話題。《2024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顯示,全國高校新增、撤銷、調整專業點達3424個,29種新專業亮相,調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同時,教育部還首次設立“戰略急需專業”超常設置機制,為重點領域開通了專業設置“綠色通道”。
正如教育部副部長吳巖所說:“高校專業發展的小邏輯,必須服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邏輯。”高校專業調整絕非簡單的加減法,其一系列大動作都是對國家發展戰略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呼應。
從2024年的調整結果來看,新增專業呈現出鮮明的戰略導向性與市場適應性雙重特征。
在戰略層面,新增的低空技術與工程專業直接響應了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發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戰略部署,碳中和科學與工程、海洋科學與技術等專業的設立,則是對國家“雙碳”目標和海洋強國戰略的人才儲備。這些調整表明,我國高等教育體系對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回應越來越主動。
與此同時,市場力量在專業調整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視,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的爆發式增長便是典型案例。數據顯示,近五年“雙一流”高校新增人工智能專業41個,位列各專業榜首;全國范圍內含“智能”“智慧”字眼的專業十年內新增2146個,其中近七成集中在最近五年。這種增長態勢與智聯招聘數據透露的2025年春招人工智能行業求職人數同比增長33.4%高度吻合,揭示了專業設置與就業市場的緊密聯動。
部分專業被撤銷則是緣于專業與市場需求脫節或競爭力不足。不過,撤銷潮中受影響較大的一些傳統文科專業其實并非簡單一撤了之,而是給予結構性優化,如華中科技大學開設“計算金融”,中國人民大學開設“大數據管理與應用”,類似案例證明,只要看準定位,一些文科專業完全可以通過與新技術的交叉融合在市場中找到一席之地。
專業調整的浪潮勢必深刻影響高等教育的生態格局,其中最顯著的變化是學科邊界將趨于模糊,而新的格局對更具包容性和靈活性的交叉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期望甚殷。
一方面,新變局促使高校打破傳統學科壁壘,加強學科交叉融合。新專業的設置往往涉及多個學科領域,這就要求高校在課程設置、師資配備、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全面改革,以培養出具備跨學科知識和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新設置專業大多與新興產業和前沿科技相關,實踐性很強。因此,相關高校再不能自閉于象牙塔中,而是要緊跟產業發展方向,并與企業、科研機構建立緊密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力圖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實操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變局對高校、學生及其家庭的適應能力無疑構成了考驗。為此,高校有必要進一步明確辦學定位,根據自身優勢和特色,合理設置專業,避免盲目跟風。同時,要加強專業內涵建設,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學生及其家庭則需要建立更為理性的決策框架,首要原則是避免陷入盲目追逐所謂“熱門專業”的陷阱。
歷史經驗表明,今天的熱門專業可能成為明天的過剩專業,選擇專業時應當基于個人興趣、能力特質與職業規劃的三角匹配,而非短期就業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