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熠熠生輝》是一部很有個性的小說,它從一個人的五十歲開始講故事,一直講到主人公出生的那一年。它不僅是主人公楊七月的故事,還是很多她身邊的女性的故事,有她的妹妹、媽媽、婆婆、奶奶、繼母、鄰居,還有親戚……還有,女兒。書中的女性大多經歷跌宕,卻都有各自的熠熠生輝。
她們的復興
鄭錦杭
《熠熠生輝》原后記
很多她。
第一個她有跌宕的人生。破產,欠下巨額債務,每天生活在被人追債、威脅、恐嚇的黑暗里,被生活壓迫得直不起腰來,最難的時候天天哭,在路上走著走著就會哭,后來又很有錢,但是她更想要內心的富足,她對自己的人生不滿意,每天都很焦慮。她說,她的記憶已經越來越差,如果一個電話當時沒有接起來,后來就會忘了要打回去,她已經變得像魚一樣了。
第二個她也有跌宕的人生。五十歲的時候,失去一切,沒有家,沒有錢,沒有婚姻,一切都毀滅,她要自己哪怕渾身都是創傷,也要用極其美麗的方式包扎,她后來重新有了家庭,很多地參與公益事務,希望自己去做一個安慰者和幫助者。她說,要讓自己越來越活成光的樣子,要活成一道光。
第三個她的人生也有跌宕。她和先生已經是富人,但他們不想只是一個富人。她用全身的力量把整個家族都管理好,把兩個家庭的所有人都帶領到身邊,讓每個人都不再貧窮,無所適從,沒有盼望,并且帶給他們信心、愛、積極以及自律的文化。她要他們的孩子不能坐享其成,將來也要能夠成為對社會以及人類文明有貢獻的人。她的聲音溫暖,目光柔和又堅定。她對人有無私的愛,既能鑒察人,也能體恤人。她對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敏銳的捕捉,她的話語中經常出現的字眼就是:美,與美好。她對年齡的增長也不懼怕,她說,五十歲的人生才剛剛開始,六十歲、七十歲也才是一個女性的黃金時期。她也關心國家,民族,以及人類的命運……她的人生也經歷過黑暗,年輕的時候是她生命中的痛,身體以及心理都出現問題,苦不堪言,曾經對自己說:我快死了嗎……但是,她用最短暫的時間走出了黑暗,由死出生,得到了拯救與重生。她說,正是因為過去有多么黑暗,后來也才有多么渴望追尋:光。
第四個她。結婚很早,但是離婚了,一個人帶著一個孩子,后來又結婚了,但是有很多磨合,也想過離婚,后來各方面越來越好,內心越來越安定,也不怕老,不怕死,也對皺紋感恩,曾經也恨前夫,突然有一天也不恨了,而且有憐憫的心。
第五個她。離職,獨自撫養女兒,和女兒的父親一直沒有共同生活,一直獨立,剛強,女兒在父親的安排下出國讀書以后,生活突然失去重心,突然崩潰,不會睡覺,吃藥也沒有用,不知道自己還可以干什么。
第六個她。小兒子突然不會走路,一夜白頭,丈夫意外離世,痛不欲生,后來兒女都很孝順,什么都滿意,想起以前的苦,也不難過了……
還有很多的她,人生都有各自的跌宕。
我想要寫一個一個她的疼痛,堅忍,心底有過的甜蜜與哀愁,與命運的對峙,在黑暗中看到的光,以及她們散發的光。我首先確定的書名就是:《我變成了魚》。我構想從一個人的現在開始寫起,一年一年倒著寫,一個章節寫一年,一直寫到她出生的那一年,寫她怎么失去記憶,同時又在找回她的記憶。我下筆以后,發現“我變成了魚”的主旨更多指向已經逝去的、舊有的人與事物及其情感與意志,沒有更多新生的精神與力量,沒有更多寫下去的愿望。而后,我開始搬家,從一個住了二十年的房子搬到一個新的房子,從一個地理搬到另一個地理,經歷了對城市、建筑、房子以及家的重新的理解,在布置家居的過程中,人生的美學也得到徹底更新,幾乎舍棄了所有的舊物,人生似乎也與過去做了一場告別,一切似乎都是新的了。等我重新安靜下來繼續下筆的時候,已經年末,即將辭舊迎新,新的書名也浮現了,它就是:《熠熠生輝》。
△本書實拍圖及腰封△
我先從某一個她的視角架構全書的內容,但是陷入混亂。我又從另一個她的視角進行調整,還是難以為繼。我試圖忘掉一個一個她,全書就像河流似的流淌了起來。我以為一個一個她,隨著書名的更換以及視角的變化,已經從書里消失了,但她們不是消失了,而是分散在了書中的人物里,那些人物都不完全是她們,但都包含著她們。她中有你。你中有她。她們都分散在了字里行間。
她們也不止是她們。
還是許許多多的:她們。
許許多多的她們在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都是美好的,但是她們的人生都有不同的跌宕,也都曾被黑暗籠罩,或者還在被籠罩,她們也都經歷了生命的破碎,有的復興了,有的還在復興。她們也都有自己的光芒,也都:熠熠生輝。
完成書稿的過程,伴隨著疫情的纏綿,各種情勢的遽變,年歲的倥傯,也經歷到前所未有的自我懷疑與否定,也曾與其中的一個她連續長談,受到內心的敲擊與震動。書稿經歷很多更改,只有最初構想的倒序結構從無變化,隨著章節的推進,時光卻在緩緩倒流,我似乎不是在寫書,而是在一步步地回到生命的源頭尋找自己,重返家園。我在其中得到很多訓誨、教導、啟示與指引,對生死、時間、金錢、生命的更新與復興,以及愛、罪、信都有了更深刻的領受與思考……兩年以后,今年的夏天,我寫完書稿的最后一個字,并沒有覺得疲乏,而且內心尤其平靜與安詳。
我不止是完成了一本書。
它也讓我走過了一段黑暗。
完成了救贖。
就像重新活過了。
書中的女主人公楊七月是從漁村走出來的,而我對漁村的了解還是有限,后續書稿修改的時候,曾經連續長談的她及她少時的同學一起陪伴我去走了他們生活過的漁村,細致地看了那里的海面,漁港,碼頭,船只,房屋,街道,海邊的山,天空,以及云朵,熟悉那里的食物,并且記錄他們的記憶,他們讓書的細節有了豐富而且準確的補充。一個一個她,都曾向我講述她們的人生,但那并不只是我在聆聽她們的講述,而是她們也陪伴了我,并且照耀了我。書完成以后的第一個讀者,是一個老船長,他已經七十多歲,只有讀過幾年書,也就會讀書,也喜歡讀書,他在書稿完成的后期,也有對內容的很多補充,他也很認真地讀了樣稿,把錯誤的地方都做了記錄,并且與我逐一糾正。女兒是最忠實的讀者,我每寫完一個章節,都要她首先讀過,并且提出建議,哪里有怎樣的修改,哪個人物需要怎樣調整,也首先要和她交流,并且聽她的意見,從我寫第一本書開始,至今已經十年,都是如此,她已經習慣了,她原來還會期待我寫完一本書,但是我寫完一本書又會開始寫另一本書,怎么都是在寫書,她也就不再有什么期待,也從沒有什么抗議,她對我盡到了最大的包容。先生對我也盡到了最大的包容。還有很多人都有對書稿完成的關切、支持與包容。他們都照耀了我。我以前一直以為寫書只有孤軍奮戰,而一本書的完成其實凝結了很多人的心意,它不是一個人的結晶,而是很多人的結晶。愿它也能夠讓人得到照耀。
女兒問我。
這本書對你有什么意義。
一個老師問我。
為什么要寫這本書。
我寫每一本書,都是為了能夠得到它的照耀,并且希望它也能夠讓他人得到照耀。
2023年初秋,夜
關于作
者
鄭錦杭,青年學者,作家,長期從事基礎教育工作,旁涉建筑、電影、音樂等文化藝術。著有非虛構作品《為人師》,長篇小說《最好的人生》《眷戀》,以及散記《始終一一對教育及人生的一份心意》。
關
于
圖書
小說倒敘女主人公楊七月五十年以來的情感經歷與人生命運,勾勒中國社會近半個世紀以來的發展與流變,重現已經逝去的歲月與世界。從城市、建筑、房子、家、家庭、婚姻、感情的多重視角,揭示當代中國女性對生死、時間、金錢、生命的更新與復興、愛、罪、信的深刻領受與思考,是一部生命之光,也是一部女性命運的啟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