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品牌打入歐洲是一場‘入侵’”
“歐洲應當對中國電動車補貼進行調查”
“中國車企在意大利生產汽車或迫使Stellantis關閉工廠”
以上言論,皆出自唐唯實,Stellantis集團掌門人,歐洲車企高層對華鷹派,歐洲汽車工業唯一“戰狼”CEO。
也因此,在Stellantis集團近日舉辦的投資者大會上,歐洲姥爺們對于唐唯實的表現非常贊賞,更以70%的贊成率,同意給到唐唯實3,650萬歐元的總薪酬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這份3650萬歐元的總薪酬方案,放在一眾頭部汽車集團掌門人里頭,已經是絕對意義上的第一高薪,作為對比,通用汽車CEO瑪麗·博拉的薪酬總額為2900萬美元;福特CEO吉姆·法利的薪酬總額接近2100萬美元;梅賽德斯-奔馳CEO康林松的薪水為1270萬歐元;大眾集團CEO奧博穆的總薪酬則為971萬歐元。
那么問題來了,屢屢針對中國汽車品牌的唐唯實憑什么拿下,兩倍乃至三倍于同級別車企高管的超高年薪?
利潤第一,降本狂魔
坦白講,對于唐唯實這個人,筆者對他不是有太多的好感,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在他治理下,Stellantis集團在全球車市下行的大背景中,實現了逆勢上漲,更是實打實地為董事會、投資者帶來了真金白銀的回報。
具體來說,2021年,是Stellantis集團的首個完整財年,全年凈營收達1520億歐元,增長14%,凈利潤133.54億歐元,同比增長179%;2022年,Stellantis凈營收達1796億歐元,同比增長18%,凈利潤達168億歐元,同比增長26%;2023年,凈營收1895億歐元,同比微增6%,凈利潤創歷史新高的186億歐元,同比增長11%。
不難看出,在唐唯實的主導下,Stellantis集團的經營表現,可以說是連年創新高,相信換你是投資者,你肯定也會同意給到唐唯實這一超高的薪酬方案。
只是問題在于,Stellantis集團近年來堪稱逆天的財報數據,并不是大幅銷量增長所帶動的,2021年,Stellantis全球銷量614萬輛;2022年,全球銷量634萬輛;2023年,全球616.8萬輛(不包含合資公司銷量)。
銷量漲不動,又想保持利潤的增長,唐唯實用的招式是他的老本行“降本”,即砍掉一些不盈利的,或者盈利不多的車型項目,能賺錢的項目則量大管飽,如在集團內部,利用統一造車平臺玩換殼的把戲,把PSA車型平臺的效率發揮到最大值;加上在生產線一段的降本增效;以及對于歐洲地區政府的強硬態度(要求政府補貼)等。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和基于以往PSA與FCA兩大汽車集團所攢下的深厚市場基礎,換作任何一個人過來,或許都能取得一定的成功,唯獨沒能做到唐唯實這么極致罷了。
但同樣的,這般重生產,輕研發的后果,最直接的影響,就是Stellantis集團的新車創新力不足,以及整個集團的電動化轉型滯后,因此為轉移主要矛盾,唐唯實便把目光放到了出走海外的中國新能源車。
對華鷹派,“硬漢”唐唯實
自唐唯實執掌Stellantis集團以來,一個較為明顯的趨勢是,因為旗下品牌普遍在中國市場遇冷,加上唐唯實所主導的“降本增效”策略,Stellantis集團干脆在華搞起了輕資產戰略,除合資企業神龍公司外,更多在中國出售一些高利潤的進口小眾車型,如Jeep、阿爾法·羅密歐等。
也因為在華利益較小,所以每每歐盟發起對中國車的調查時,唐唯實便會扮演歐洲車企高層中的對華鷹派,主打一個“強硬”,以此來獲取歐洲政府,出臺一些對于Stellantis集團的政策補貼。
譬如在法國,唐唯實就曾勸告馬克龍:“歐洲汽車行業正處于與中國競爭對手競爭的十字路口。如果歐洲的政策制定者找不到答案,將會面臨一場可怕的戰斗。”隨后,馬克龍迅速制定了新規定,法國政府將只為歐洲生產的純電車提供補貼。
而在意大利,作為該國最大的汽車集團,唐唯實更是不客氣地表示:“如果有人想要在意大利引入來自中國的競爭,我們可能不得不做出一些不受歡迎的決定,而這些人需要為此負責。如果我們面臨壓力,我們可能將不再需要這么多的工廠。我們做好了戰斗的準備,但是戰斗會造成傷亡。”
簡而言之就是,意大利政府如果敢引進中國汽車企業,那么Stellantis集團將不能夠保證把汽車工廠留在意大利,而不是搬遷至其他歐洲國家。值得一提的是,在目前與意大利政府眉來眼去的中國汽車企業中,Stellantis中國合資伙伴——東風集團被視作最有可能進軍意大利。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唐唯實嘴上說著要時刻警惕來自中國新能源車的威脅,但口嫌體正直的他,還是在2023年一舉參與進了零跑汽車的海外合資公司項目中,且拿到了海外公司的主導權,以期望借助零跑的新能源技術與中國新能源供應鏈,進一步促進Stellantis集團的新能源轉型。
寫在最后
在筆者看來,唐唯實就是一個矛盾集中體,他其實很清楚知道,中國新能源車走向全球,只是時間問題,所以他提前入股零跑汽車,只為Stellantis集團的未來上一層保險;而另一方面,為保證集團現階段的利益,他又只好一次又一次扮演對華鷹派角色,以強硬態度對抗中國汽車企業。
要我說,如果唐唯實這種善于左右逢源的高管出現在中國車企里頭,中國車出海的步伐,或許還能走得更快一些,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