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發(fā)布純電MPV Mega可能令很多車友感到驚奇?畢竟最近幾年增程式車型大熱,而在與插混的博弈中也穩(wěn)壓一頭,平心而論理想似乎真沒有搞純電汽車的理由,增程式的紅利最少還能堅持5-10年、甚至更長,那為何理想一定要研發(fā)純電MPV呢?原因其實也不復雜。

因為理想一開始就是想研發(fā)純電車型的,只是因為一些原因沒成功罷了。而增程式車型最初只是李boss的背水一戰(zhàn),關鍵卻一戰(zhàn)成名。很多年過去了,當增程式的L7、L8、L9熱賣后,少有人記得曾經的理想與蔚來、小鵬的目標是一致的,均是想深耕純電。只是時過境遷,昔日的純電三兄弟早已走上截然不同的發(fā)展路線。

理想推出純電MPV只是回歸本來的道路而已
依稀記得曾經的理想還叫“車和家”,曾斥資接近7億元打造了一款純電微型車SEV。這款小車最高時速只有45km,這樣時速的車型像什么?沒錯似乎這就是一款“老頭樂”,標準定義為低速電動汽車。而我們相關法規(guī)對于低速電動車一直沒有相關支持,所以如今路面上能看到的低速電動車皆一些小作坊打造的三無產品,跑著跑著掉個門之類的小玩意。

所以不必多想SEV項目迅速折戟,而彼時的理想早已消耗了大量資金,而最致命的是時間的緊迫。損失金錢往往不致命,對于廣大造車新勢力而言在那個政策窗口期時間的損失才最為重要。比如當年的拜騰汽車明明是當時最先進的而因為動作慢,上市后就成了落伍產品。所以SEV項目失敗后對于理想而言很急迫,因為他必須要花不足一半的錢以及少的可憐的時間去打造一款風險最低、成本可控、時間可控的車型,關鍵還要符合政策要求。

這有多難?理想當時面臨多重選擇
1.發(fā)展燃油車:當然不行了,這條賽道強者如云,豐田、本田、大眾還有什么BBA,等等等等。請問怎么拼、拿什么拼?
2.油電混:豐田一家獨大且把專利保護的死死的。
3.插電混:彼時如比亞迪、長城汽車等等品牌已經在這個領域發(fā)展的很成熟了,理想殺進去能有好果子吃么?

4.純電:蔚來、小鵬已經摩拳擦掌了,理想那時沒錢玩純電了,電池太貴。
5.串聯(lián)式混動(增程):這個可以,買個發(fā)動機、用個小電池、后橋再上個發(fā)電機就行了。彼時一塊75度電的電池包要小20萬,而用個十幾度的小電池包呢?幾萬塊足夠,成本直接省出十幾萬。這十幾萬的預算還不輕松把冰箱、彩電、大沙發(fā)弄得妥妥的?筆者家里用的這三樣一共花了不到1.5萬元。

新能源、新能源,到底是在發(fā)展什么?終點在哪?
如今隨著成熟的增程式、插混、純電車型紛紛下場,早已把我們最初的夢想搞得混淆不清。但請不要忘記政策所推動的是汽車純電化,這才是最終目的。搞個純電汽車是問題的痛點么?當然不是最痛的,最痛點體現(xiàn)在做配套上,簡單點說就是要擁有一個全國范圍高效便捷的充、換電網絡。而最終能促使這個網絡徹底完善成型的關鍵有且只有純電汽車。其它車型均做不到。

這實際上是一個很簡單的產品迫使配套升級的過程,就像上世紀90年代已經產生了數(shù)字電視機,但我們沒有數(shù)字信號。當年購買的電腦已經具備了網卡,但還沒有互聯(lián)網絡的建設。試想當年為啥不給豐田HEV上個綠牌子呢?因為大家都去開HEV車型了,誰會選擇充電?都沒有充電需求、誰去修充電站假設充電補能網絡呢?所以增程式電車的確是最精明的選擇,但這種精明的存在意義是什么?它能推動純電項目的繼續(xù)深耕么?

很顯然并不能,如今的增程、插混已經很完美了,幾乎解決了市內行車所遇到的一切尷尬,至于高速行駛油耗?拜托,各位問問自己一年跑幾次高速?所以如果增程式是未來的選擇,那么如今我們已經獲得成功。至于什么400v、800v、換電站、固態(tài)電池吧啦吧啦,都不需要了,200v充電夠用。然后就面對特斯拉無情的收割,這樣好么?增程式與插混當然是100%站在用戶思維上的結晶產物,這樣的企業(yè)也叫產品驅動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