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最近國內車市有什么值得關注的事,那“自主品牌占據六成車市”的消息絕對算得上是最振奮人心的一個,畢竟多年以來,國產車在和合資產品競爭的過程中,一直都處于一個比較落后的局面,而如今,自主品牌正在以一個相當驚人的速度,實現全面反超。
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5月,中國品牌在國內乘用車市場的份額達到了63.7%,同比增長了10.2%,要知道在10年前,這一比例還只有30%左右,而即便到了2021年,其數據也僅僅增加了10%。而最近兩年,憑借著在新能源產業方面的優勢,中國汽車也實現了彎道超車,其市場占有率在2023年達到50%,與合資“分庭抗禮”,等到今年4月數據已經來到了60%。而對于自主品牌的未來,業內人士也普遍持以一種樂觀的態度,比亞迪公關總經理「李云飛」就曾表示:“未來兩年,中國品牌市占率有可能達到80%,甚至更高”。

至于為何自主品牌會越來越受歡迎,我們不妨從更加微觀的消費者視角切入。
對于國產車這些年的變化,很多消費者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以前的自主品牌車型雖然價格便宜,但整體到底品控質量并不好,特別是在發動機、變速箱、底盤等三大件技術上,和合資產品還是有著比較明顯的差距,所以那個時候,大多數有購車意愿且預算足夠的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合資產品,畢竟一輛家用車動輒10萬,誰都希望能夠多用幾年。

而正是基于這種遙遙領先的技術優勢,合資品牌也開始大搖大擺的搞起了減配和加價,這也讓國內消費者對其越來越反感,口碑逐漸崩壞,從這個角度來說,合資今天的局面也是自己當年“作”出來的結果。
同時,中國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宏觀戰略,集中力量辦大事,這種制度上的效率優勢,
也讓自主品牌成功繞過了合資品牌所打造的“技術壁壘”,國家日漸強大的工業實力也讓自主品牌在三電系統的打造上,變得游刃有余,而隨著產業規模的逐步擴大,供應鏈系統也日漸發達,這也帶來了明顯的成本優勢。

于是,中國消費者驚奇的發現,這國產車不僅越早越好了,而且車價也越來越便宜。以去年乘用車市場的平均數據為例,其平均零售和終端成交價同比降低了10%~15%,而到了今年這一下降速度進一步加快,僅4個月,價格就下降了10%。
雖然,車企們嘴上喊著“內卷太苦”,但實際上價格既然能夠降,就說明對正常經營的企業來說,仍然是有賺錢空間的。
反觀合資,雖然在產品價格上有所妥協,但從智能化程度以及配置豐富度的方面來看,其產品的性價比依舊很低,而經過了多年發展,中國年輕一代消費者對汽車的認知水平,已經明顯高于十年前,越來越透明的市場環境,使得大家對,什么樣的產品值得買,什么產品值多少錢,都心中有數。這也就是為何自主品牌市場占有率,會不斷往上漲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