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近日開幕。此次年會以“守正創新 賡續薪火”為主題,匯集全國300余項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受邀參會的上海松江顧繡研究所選送的兩幅顧繡作品——《冬日嬰戲圖》和《青綠山水》也驚艷亮相,松江顧繡非遺傳承人錢月芳和弟子還走進直播間,向全國人民介紹、展示了顧繡的風格與魅力。
顧繡又稱“露香園顧繡”,起源于明代松江地區的“顧名世”家,是江南唯一以家族冠名的繡藝流派。在盛行于世的松江畫派畫風薰陶下,顧家女眷研究繼承宋代"閨閣繡"的藝術特色和藝術技巧,選擇高雅名畫為藍本,經過了深刻觀察、細心揣摩,以及更高層次的藝術追求與情致表達,創造出了散針、套針、滾針等針法,臻于模仿繪畫的筆墨技巧,進而開創了獨特的“畫繡”流派,以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藝術性極高而著稱于世。
《冬日嬰戲圖》局部
《青綠山水》局部
本次非遺保護年會共精選30件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入駐“傳統工藝精品館”展示交流。而上海松江顧繡研究所選送參展的兩幅作品——《冬日嬰戲圖》和《青綠山水》恰是近年來集顧繡工藝技法之大成,并在形式、風格上取得創新突破的“鎮館之寶”。與絢爛明麗、質感強烈的湘繡不同,傳統的顧繡繡品多以雅韻高致的文人畫為藍本,形式則多為冊頁、扇面等“畫繡”小品。為了進一步傳承創新這一經典繡藝,近年來,松江顧繡研究所精心取材郎世寧經典畫作,臻于探索針法與設色的熔融變化。而耗時三年才繡成的《青綠山水》和《冬日嬰戲圖》不僅在繡品尺幅上取得了極大突破,其筆墨細節的表現更是精工奪巧,人物逼肖活現,令人如臨畫境。在展覽現場,兩幅細膩入微、栩栩如生的繡品也頗為吸睛,引得不少觀展人員駐足細看。
松江顧繡研究所
遠看筆墨精神,近看繡藝精臻。在顧繡非遺傳承人錢月芳看來,刺繡的針法、繡藝固有相通之處,而獨具特色的技藝表現、意蘊表達才是顧繡融工藝創新與藝術性勞動為一體、成一派風流的秘訣所在。“繡一幅繡品,就像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用手中的針線繡出畫之神魂,筆墨縱橫間也寄托著繡娘的情致與表達。”在年會專門設置的“逛大集看非遺”抖音直播活動現場,錢月芳和弟子金芝婷簡潔而生動地講述了顧繡的歷史背景、藝術特點以及傳承情況,并現場展示顧繡制作技藝,通過線上平臺帶領更多人走近顧繡、了解顧繡,自發加入到保護、傳承非遺的隊伍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