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工業正在經歷一個“嚴重內卷”的時代,特別是在“卷配置”這方面。
假如現在一款30萬的中國品牌車型,不來一個空氣懸架,都不好意思上市,這個空氣懸架,現在20萬級就能給你做到標配。
為什么這個配置這么吃香?因為在許多人的認知中,空氣懸架就是舒適性和操控性的代名詞。
那到底是不是這么回事?今天我就帶大家去全面認識一下,順便也一起看看,空氣懸架在中國市場究竟卷到了什么程度?

01、你知道多少種新型的高級懸架?
其實,目前新型的汽車懸架有多種技術路線,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空氣懸架之外,還有機電式主動懸架、液壓式主動懸架等。
他們都各有其獨特的特點,我們先去了解下。
首先,我們來看看空氣懸架。
空氣懸架利用空氣彈簧和可變阻尼減震器來調節車身高度和懸架的軟硬,從而實現更平穩的駕駛體驗。
它的優勢在于,可以根據不同駕駛條件和需求自動調節車身高度和懸掛剛度,提供更好的乘坐舒適性和操控穩定性。
然而,空氣懸架的成本相對較高,且對維護保養的要求也較高,由于空氣懸架的橡膠表層容易老化,且系統內部存在許多精密部件,因此故障率相對較高。

我們再來看看機電式主動懸架。
機電式主動懸架通過電機和傳感器來實時監測和調整懸掛系統的工作狀態,實現快速響應和精確控制。
當然,它也可以主動適應不同路況和駕駛需求,響應快、精度高,相比后面我們要說的液壓式主動懸架,環保性要更好,因為它不用液壓油。
但這套主動懸架涉及復雜的電子和機械部件融合,因此,技術難度和成本也相對較高,且對電力供應和控制系統的要求較高。

最后,是液壓式主動懸架。
液壓式主動懸架利用液壓缸和油液來調節懸掛系統的阻尼和剛度,實現平穩駕駛和高效減震。結構相對簡單、成本較低,當然也具備較高的可靠性和耐用性。
不足之處也是較為明顯的,那就是:液壓式主動懸架的響應速度和調節范圍可能相對有限,且對油液的質量和密封性的要求較高。

但要問未來哪個懸架會成為主流,目前還真不太好說,畢竟不同的技術路線可能會針對不同的車型、市場和應用場景進行選擇和優化。
例如,高端豪華車型可能會更傾向于采用空氣懸架以提升品牌形象和乘坐舒適性;而運動型車型則可能會選擇機電式主動懸架以提供更好的操控性能。
但按照我們中國消費者對于豪華的追求,我預測,空氣懸架的占比會更大一些。

02、空氣懸架技術門檻和壁壘在哪里?
現在我們把空氣懸架單獨拎出來,從一名工程師的角度來好好聊聊:它的門檻有多高?
都知道,空氣懸架系統是一個復雜的機械和電子系統,它集成了流體力學、機械工程、電子控制、空氣動力學等多方面的專業知識。
它的核心零部件包括空氣供給單元、空氣彈簧、電子減振器等,這些部件的技術要求都不低,就以空氣彈簧為例,它作為彈性元件,需要具有緩沖、減振、承重等多種功能,其設計和制造難度都很大。
并且,要將這么多零部件進行集成,形成一個高效、穩定的整體系統,這對于制造商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哪怕說在設計過程中各個部件的性能和公差都計算得好好的,在生產過程中,需要使用高精度的設備和工藝,以確保產品質量和穩定性。
還有一個點也不得不提,由于日常行車過程中空氣懸架的使用非常頻繁,因此對于材料耐久性、密封性要求高,一般空氣懸架產品需要經過多重測試和認證,這是一個非常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

03、成本控制和未來的滲透率如何?
目前,車市同質化十分明顯,降本便成為了中國汽車品牌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環節。
就目前的成本區間而言,國外供應商一套空氣懸架的價格在1.2萬到1.5萬元之間,國產化后也要7000元到9000元,對比來看,被動懸架一套不過1000元到2000元。
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國產化程度的提高,空氣懸架的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
就我目前所了解到的信息,有部分企業已經提出了將空氣懸架成本降低到7000元甚至更低的目標。

當然,如果要聊空氣懸架未來的滲透率,也有這么幾個探討的維度。
首先,成本的降低自然會增加主機廠的裝配量。
其次,從市場需求的角度,消費者對汽車舒適性、操控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不斷提高也會促使空氣懸架不斷滲透,特別是在國產高端車型和豪華車型中,空氣懸架已經慢慢變成了標配。
正如我們提到的,空氣懸架將逐漸從高端豪華車型向20萬級的中端車型普及,市場需求將持續增長。

04、現階段空氣懸架的競爭狀況如何?
此前,我們熟悉的空氣懸架供應商都是像大陸集團、威巴克等國際知名供應商,它們憑借先進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占據了全球市場的主導地位。
而今,國內企業如保隆科技、中鼎股份等也在空氣懸架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當然,在價格戰環境下,他們的成本優勢就很能適應當下的主機廠的需求了。
這也將是未來的大趨勢之一。

當然,在這種競爭環境下,國外供應商也不會坐以待斃,因此,競爭格局將進一步加劇。
當然,對于想要新進的后來者,要在這一細分領域站穩腳跟,難度會越來越大。
主要有2點原因:一是品牌影響力,二是技術門檻,除非在性能和體驗上有新的突破和創新,或者說價格上有更為明顯的優勢,否則難度還是很大的。

05、為何國內空氣懸架熱度這么高,國外卻沒有?
說是內卷,其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國汽車行業在技術創新和市場需求驅動下的積極進步,從而提升國內車企的品牌形象和產品競爭力。
在競爭激烈的汽車市場中,車企需要不斷尋求差異化競爭策略。搭載空氣懸架等高端配置,可以幫助車企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拓展市場份額。
或許在幾年前,消費者花30萬買BBA,都不會去考慮空氣懸架這個配置,但是現在中國品牌30萬就能給到,消費者當然不會說No,再一看你有它沒有,那我當然是買你家的產品咯。

那么海外市場為什么沒發生這樣的趨勢呢?
這個問題我在此前德國工作的時候還專門找人聊過。
首先,從市場成熟度來看,國外汽車市場相對較為成熟,消費者對汽車配置和性能的認識也更為深入。因此,他們可能更加注重汽車的整體性能和品質,而不僅僅是某一個特定的配置。
其次,從消費習慣來看,國外消費者可能更加注重汽車的實用性、耐用性和經濟性,而不是過于追求豪華配置。
他們中的部分人認為,雖然空氣懸架可以提供更好的乘坐舒適性和操控性能,但相對于其它配置來說,這錢花得并不值得,獨立懸架調校足夠好,也能滿足他們的日常需求。
國外汽車市場,汽車作為代步工具,大部分都是經濟型汽車市場中,消費者會更傾向于選擇價格更為實惠、性價比更高的車型和配置。

06、空懸供應商是否會淪為純硬件的競爭?
按照我的觀察,這種趨勢確實可能發生,即:空懸供應商主要負責硬件供應,而車企主導軟件集成。
這也符合“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兒”的邏輯。
供應商將更多地關注于硬件的研發和生產,以提供高性能、高質量的硬件產品;他們要做的,是和主機廠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以滿足車廠對硬件的定制化需求。
而主機廠將具備更強的技術整合能力,去集成整車上來自不同供應商的硬件,包括三電、底盤、車機的資源最優化,以實現空氣懸架系統的整體性能優化。

這里可能會有兩個趨勢產生。
一是,定制化程度會提高。
隨著主機廠對軟件集成的掌控,他們自然更傾向于開發適合自家產品調性的定制化空氣懸架系統,以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比如運動取向的、比如越野取向的等等。
二是,產業鏈會重新構建。
畢竟在這樣的合作模式下,空懸供應商可能需要調整其發展戰略,將注意力放在產品技術本身,如何調節、如何控制留一個端口給主機廠就可以了,回到之前一個問題,這也讓新進供應商的生存之路難上加難。

結束語
還是回到“內卷時代”這個詞,你有我沒有,這就落后了;你有我也有,那也還得繼續拼,拼質量、拼調校、拼價格、拼可靠性……當然,這些比拼的前提,是不能降低空氣懸架帶來的體驗感。
對于供應商而言,增量競爭會變成存量競爭;對于主機廠而言,成本和質量如何平衡是難點;對于消費者而言,可以說是坐享其成就好;對于整個中國汽車行業而言,卷著卷著,就把國外品牌甩在身后了。
這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