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迅猛發(fā)展,科學和科技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再次受到大眾關注和討論,科學究竟是什么,科學可以怎么應用與創(chuàng)新,科學的未來在哪里?
正值《科學的起源》新書出版之際,本書作者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教授博士生導師成生輝和西湖大學的教授崔維成,與嘉賓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元卓一起,進行了一場精彩的“創(chuàng)新何以誕生——科學起源與科學精神”的線上直播討論。
科學邊界與本質探討
崔維成:
科學是什么?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
我曾經讀過一篇文章,指責我們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先生在晚年開始搞偽科學。這讓我覺得很奇怪,為什么像錢學森這樣受過嚴格科學訓練的科學家還搞不清楚什么是科學,什么是偽科學呢?指責錢學森的人又是以什么標準來判斷他研究的科學真?zhèn)文兀繌拇宋裔槍@個問題進行了一些研究,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
實際上,到現(xiàn)在為止,我們大家公認的科學的定義、科學、偽科學的標準都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我也曾經在研究生面試或給研究生上課的時候和學生探討過這個問題,發(fā)現(xiàn)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的人非常少。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似乎有一種趨勢,是人們開始逐漸模糊科學和科幻的界限。想要劃分這兩者的界限,我們要區(qū)分宇宙跟世界這兩個概念,但是目前有關科學的定義中都沒有意識到這樣的問題。因此,在我們這本《科學的起源》中,我們除了介紹當前的現(xiàn)狀,也提出了自己對科學的定義:科學是一套在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中可以觀察到的關于自然和社會系統(tǒng)的結構和行為的定義明確且邏輯自洽的知識。這些知識是通過觀察、測量和實驗得到的,以可檢驗的解釋或者預測來表達。我認為科學很重要的本質之一:必須是其他人可以檢驗的,和不可以檢驗的猜想的知識是完全不同的。
既然我們堅持強調可檢驗,那我們必須要把研究的對象限定在人類能夠用望遠鏡跟顯微就可以觀測的范圍之內。我們人類對觀測范圍之外的東西所作出的預測都是猜測性的,目前應該不可檢驗,不是科學的知識。根據(jù)這個定義,我們可以很容易地辨別一個理論是否科學。其次,科學需要滿足至少三條標準。第一,概念要清晰;第二,邏輯要自洽;第三,基本假設還沒有被證偽。
我還想要補充一點,現(xiàn)在我們在介紹科學概念的時候,往往認為科學跟哲學是沒有關系的,是兩個獨立的東西。比如著名的科學家霍金,他就喊出了“哲學已死”的口號。但當我們進行梳理時發(fā)現(xiàn),任何一個科學理論,它必須要包括四個部分,第一個是基本假設,或者叫公理;第二個是通過邏輯推理的方法導出來的定理;第三個是觀察到的現(xiàn)象,最后是所采用的邏輯推理的方法。實際上,基本假設的提出就反映了科學背后的哲學信仰。也就是說,任何一個科學理論都是建立在哲學基礎之上的。
王元卓:
我倒是覺得,其實今天我們聊這個話題可以不用那么沉重,或者說那么嚴謹。因為科學的本身并沒有和我們拉開距離。從科學史觀來看,科學跟我們的時代是有關的。今天看的科學跟我們兩千年前的科學、兩千年后的科學一定是不一樣的。總體來講,我認為科學其實就是人類對自然界的探索和對規(guī)律的總結,當然這個規(guī)律的總結會隨著時間發(fā)生變化。屏幕前的很多觀眾應該都了解過劉慈欣老師的《三體》。《三體》當中無論是射手理論還是農場主理論,都是在講觀測。我們在有限的空間條件下所觀測到的規(guī)律,就是我們這個群體受歷史時空所限制下總結出來的科學。如果從另一個維度觀測,或許這個規(guī)律就會成為不科學或者偽科學。我認為科學其實是一個有限度的、在我們認知范圍內的事物。
我還想強調一個觀點,我認為科學和技術需要重點區(qū)分。我們目前很多科研成果在我們有生之年都不一定能看到所產生的效益,但這并不意味著科學沒有意義。科學和技術是不一樣的。技術可以直接轉化為生產利益,甚至改變我們的衣食住行;而科學真正為人所知可能是在被發(fā)現(xiàn)后50年甚至100年之后的事情。這就是技術與科學的區(qū)別。
比科學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識、素養(yǎng)與科學精神
成生輝:
今天我們認為的科學,多年之后可能也不一定還是科學,這是很有道理的。那么我們?yōu)槭裁葱枰茖W?大到對于國家文明,小到對于個人,尤其是青少年,科學的重要性在哪里?
王元卓:
我們前面講了,科學是推動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基礎,我們現(xiàn)代人對此應該感受尤深。我們回想一下,每五年甚至每兩年,都會有一些重要的科技概念和科研成果出現(xiàn)。因此,我認為發(fā)展科學、研究科學,是推動人類發(fā)展文明進步,提高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
我們現(xiàn)在常提的一個概念叫科學素養(yǎng),也就是我們全民對科學的認知。中國的科學素養(yǎng)在2021年達到了10%,也就意味著每一百個中國人里有十個都是擁有一定科學知識的。希望這個數(shù)字在未來五年到十年的時間里,可以進一步上漲。這就要求我們更多人擁有科學的認知。當遇到一個問題或一種現(xiàn)象時,我們能夠有一定的判斷和甄別能力。在之前做科學傳播時,我經常會講一句話,我普及科學知識,并不是希望在座的青少年真的去研究人工智能,也不是希望這些孩子長大都能做計算機從業(yè)者,甚至是科學家。我是希望大家能夠對科學有一個基本的認知。在未來某一時刻,或許會有需要你運用科學知識或科學思維的能力。
在科幻電影《火星救援》中,主角由于各種原因被遺留在了火星上。但他憑借自己的科學知識幫助自己生存下來,并和地球進行了通信。在電影中,拯救他的就是科學積累。
如果你有一些科學知識的積累,那么一旦遇到困境,不一定在火星上,也許是在一個海島上,也許在遇險時候,你都可以自我拯救,甚至拯救身邊的人。因此我覺得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對每一個人來說都至關重要。
崔維成:
我認為科學實際上是人類迄今為止掌握的一種被很多人所公認的、最可靠的認識世界的方法。如果對科學一竅不通的話,是很難在社會中參與到競爭中的。宏觀來講,國家之間的競爭中科技實力也是關鍵的因素之一。一個國家落后,就會被侵略。從個人或國家這種深層角度來說,科學也是非常重要的。
成生輝:
崔老師從個人和國家角度為我們講解了科學在民族文明延續(xù)中的重要性。第三個問題就是我們應該如何來培養(yǎng)科學的精神?在科技飛速發(fā)展的今天,AI是否能成為獲得科學的捷徑呢?
王元卓:
我還是認為科學是不能用一個名詞來概括的。科學不僅僅是知識,否則我們就不需要科學兩個字了,直接用知識就好了。科學包括知識本身,也包括知識的獲取和加工能力,以及過程中遇到問題后的解決精神。所以說,科學知識只是一個基礎,我們還需要能力去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還有我們在很多時候都會講到那些老科學家的精神,鍥而不舍地追求真理。
回過頭來說,人工智能現(xiàn)在可以做很多事情,它可以幫我們收集知識,它可以幫我們處理知識,還可以給我們提供建議。但是使用人工智能會不可避免地減弱我們的科學素養(yǎng)。這個工具非常全能,但是人類使用時本身的某些技能會逐漸衰退或者喪失。這對于青少年來說是尤為嚴重的,甚至會影響他們技能的培養(yǎng)。比如現(xiàn)在很多人開車都不記路,拿導航就可以走,但是一些老司機是堅決反對用導航的。被AI武裝的人可能會有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他不見得本身會有更好的科學素養(yǎng)。
因此,我認為我們對科學的認識應該回到它的本源,就是我們的大腦當中要積累更多的知識,我們要有更多的處理問題的能力,我們遇到的事情要有思維方法,我們遇到困難了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這個才是文明發(fā)展的基礎。
成生輝:
對,現(xiàn)在很多人都過于依賴AI。這是不是有點像當年計算機出現(xiàn),大家都不學算盤了。現(xiàn)在又到了AI要取代其他工具的時候了。科技發(fā)展越來越快,其實會喪失我們學習傳統(tǒng)東西的能力,但是我們的科學素養(yǎng)不會提升。
王元卓:
其實這是兩個觀點。算盤是一種工具,我們用不用算盤我們其實都會算,但是如果有了AI可能你連算都不需要,你只需要告訴他我買這樣一個東西,我就有這么多錢,你告訴我找多少錢就好了。所以說我們要駕馭好人工智能,但同時也需要未來培養(yǎng)出來的人具備這個發(fā)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