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雷軍在直播時“說漏了嘴”。
他表示小米SU7的試驗車隊仍在測試,目標是把這批車跑到15萬、20萬公里,這樣一來小米汽車的整個生命周期就全部跑完了,再看看有沒有什么問題。

消息傳出后引起了軒然大波,一方面大家驚訝小米SU7都開賣這么久了,怎么還在測試?另一方面很多人也疑惑,小米SU7的用戶測試連15萬公里都不到嗎?聽雷軍的意思是跑到15萬、20萬公里還要一段時間,也許開賣的時候跑了5萬公里不到。

小米官方緊急進行了“辟謠”,表示雷軍說的全生命周期并非指小米SU7只能開15萬-20萬公里。而是充分測試,讓大家獲得更穩定的軟硬件協同。
其實小米這種做法在行業內并不罕見,很早特斯拉就在做“以賽代練”。這種方式的優缺點是什么呢?讓功夫汽車帶大家一起看一下。
(1)傳統車企的執著,有利有弊?
對于傳統車企來說,一款全新車型的開發周期往往要3到5年。其中很大一部分時間就是用在整車測試上,比如汽車行業非常著名的“三高測試”。

何謂“三高”呢?就是高溫試驗、高寒試驗、高原試驗。
高溫試驗往往要到吐魯番,面對40℃以上的氣溫,以及超過75℃的地表溫度;高寒試驗則是到漠河,面對-25℃至-40℃的極限溫度;至于高原試驗,自然是到青藏地區,挑戰高海拔下的車輛極限。
一個冬季,一個在夏季,也就是說一輪試驗下來一年過去了。很多車企開發過程中都要做兩輪“三高試驗”,自然開發周期短不了。
再加上一系列的用戶工況試驗和其他的極限工況試驗,總的試驗里程自不用多說。一般可靠性的試驗里程都會達到40萬公里以上,有不少車企也會做百萬級別的測試里程。
其實大家細心一點就會發現,每年的冬季和夏季,都會有不少車企組團奔赴吐魯番、漠河,為的就是“搶節點”。

那經歷了如此嚴苛的考驗,車輛就真的不出問題嗎?似乎也不是。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車企確實將如此長效的測試里程寫入了自己的造車標準,但效果卻各不相同。
比如在三高的試驗場地,很多車出現了趴窩現象,理論上應該改善完畢來年再戰。如果來年成績不理想,那就再回去改。因為冬季、夏季的時間有限,車企往往來不及改。但如今一款車急著上市,那車企會怎么做呢?大概率會做一些補救措施,但也不會耽誤后續的賣車。
因此做測試肯定比不做得好,畢竟實打實發現問題。但真以為做了測試就可靠,恐怕也并不一定。
(2)以賽代練,算甩鍋嗎?
前幾年就有很多業內人士在討論,車企們轟轟烈烈的“三高試驗”,似乎從來沒有出現過特斯拉的身影。路上也很少看到特斯拉的測試車,這家業內的頭部車企,似乎并沒有沿襲傳統車企的測試方式。

特斯拉的處理方式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以賽代練”。就像運動員一樣,特斯拉并不太注重日常的基礎訓練,而是直接將車上市,讓用戶去做“公測”。
最典型的就是強制單踏板模式,早期的特斯拉是不允許駕駛員選擇能量回收制動策略的。由于很多人的駕駛習慣還是原來的,情急之下很可能踩錯剎車,這也是之前“幽靈剎車”頻出重要原因。這件事一直延續到2023年5月,特斯拉召回110多萬輛車才解決。
特斯拉的智能駕駛也是在這種情況下測試出來的,干脆周期性收集問題然后OTA,結果就是問題確實相對較多。
試想特斯拉要是做了足夠多的用戶測試,這些問題本來是可以避免的。甚至如果這樣做的品牌不是特斯拉,可能早被這些給擊垮了。

如今看來小米似乎延續了這一方式,在SU7開始規模性交付后,關于小米汽車導航失靈、智駕故障、充電趴窩、掉漆的各種問題就開始出現。其中固然有小米“樹大招風”的緣故,但本身的品控也確實不盡如人意。試想小米如果做了足夠的測試,其中的很多問題也完全可以避免。
從2021年3月宣布造車,到2024年3月上市,小米造車總共只花了3年的時間。其中很大的一部分時間,還用在了早期的用戶調研和產業鏈考察上,再加上工廠建設、人才組織等方面花費的時間,留給整車測試的時間確實不算多,因此省略到一些步驟也是可以理解的。
只是這樣一來,更多的問題可能就是要等用戶反饋了。
(3)試驗方式要改?
在如今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很多車企的研發周期已經縮短到了9個月。這個時間,很顯然并不支持做太多的長效測試。但另一方面,其實傳統的試驗方式對于如今的新能源車已經不再適用。

比如像高溫試驗,其實主要測的是發動機的熄火保護,當然還有燃油管路的抗高溫能力。而電機本身對于高溫的承受能力其實遠強于發動機,電池在高溫狀態下的性質也相對穩定,這個試驗的必要性就沒那么高了。
高原試驗很多時候考驗的是發動機的增壓進氣能力和排放,因為海拔越高空氣越稀薄,這方面電動車其實也沒有困擾。既不需要進氣,也沒有額外的排放限制。
至于高寒試驗,主要就是測試發動機的冷啟動能力以及管路的耐寒能力,一般加一個進氣預熱裝置就夠了。倒是電動車應該格外注意,畢竟冬季對于新能源車的考驗可比燃油車大得多。

這方面比亞迪仰望U8是做得不錯的,作為一款新能源車,居然做了長達500多天的整車性能驗證。針對越野車的特殊工況,做了超過21種強化壞路耐久測試,等效用戶里程達到了100萬公里。至于各種高低溫的工況,也都有測試到,其中光高溫測試就做了超過8萬公里。
但前提是仰望U8這樣的車跑的本來就是最惡劣的環境,本身的溢價也極高,廠家有動力去做到最好。而很多普通的家用車,主要的用車環境就是窩在城市,消費者追求的也是實惠,可能確實應該制定更加合理的標準。
(4)功夫拍案
對于消費者來說,“以賽代練”這種方式當然很討厭,可能無形之中做了小白鼠。但對于車企來說,這確實是最快實現更新換代的方式,畢竟按照傳統的測試流程去開發,周期實在是太長了。五年的時間,市場早已是滄海桑田。這并不僅僅是錢的原因,更多的是大家都等不起。
從這個角度來說,小米在新車上市后繼續測試,似乎也變相成了“負責任”的表現。起碼比特斯拉靠譜一點,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