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比亞迪像極了10多年前的大眾,品牌強勢、技術先進、車型眾多,盡全力搶占每一個細分市場。
比如在2008年引入朗逸之后,上汽大眾不滿足于A級車市場現狀,于2014年投放凌渡車型,定位A+級。而現在大家也都看到了,朗逸和凌渡都成為了家喻戶曉的產品,分別占據著10萬級和13萬級家轎市場的頭部地位。
說起比亞迪王朝系列的轎車產品,經過數輪降價之后,比亞迪秦PLUS DM-i已經下探至7.98萬起,而漢DM-i則下探至16.98萬起,但是在緊湊型的秦PLUS DM-i和中大型的漢DM-i之間,總感覺缺了一款車型。
于是,比亞迪秦L來了,定位中型轎車,指導價9.98萬-13.98萬元。
我認為,比亞迪秦L早就該來了。
如果擱兩三年前,比亞迪秦PLUS DM-i剛推出不久,價格還算堅挺,指導價也能覆蓋11萬~16萬的主流合資競品價位區間。
但是隨著車市價格戰進入深水區,比亞迪秦PLUS DM-i連同部分合資競品一起沖進了8萬~12萬的低價區間。同時越來越多的秦PLUS DM-i進入了網約車市場,難免會讓部分家庭用戶有所顧忌。
雖然漢DM-i的入手門檻也從之前的21萬多卷到了現在的16萬多,但是5米的車長對于一臺家用車來說難免有些偏大,特別是對一些新手司機或者住在老舊小區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這時,一款尺寸和價位介于秦PLUS DM-i和漢DM-i之間的車型就顯得尤為必要。
它的尺寸、空間、配置和動力超越了同價位合資競品,甚至可以往上夠一夠價位更高的合資B級車。比亞迪秦L就是這樣一臺車。
外觀上,它極力地向大哥漢DM-i靠攏,特別是尾燈造型尤為神似。4830mm的車長、1900mm的車寬、2790mm的軸距既保證了出色的車內空間,又不會顯得太大不方便停車入庫,可以說是恰到好處。
內飾上,簡潔為主的設計風格在細節之處透露著質感。比如全新造型的平底方向盤、水晶樣式的電子擋把、更加寬大的中控島臺,都讓它配得上更高的價位。
另外,比亞迪秦L的后懸不再是扭力梁,而是舒適度更高的多連桿獨立懸掛。隱藏式的排氣也從秦PLUS DM-i的單邊單出變成了雙邊雙出,通過這些不易察覺的地方也能發現秦L更高的產品定位。
至于動力,第五代DM-i技術的加入,讓比亞迪秦L的能耗表現更進一步。如果是CLTC純電續航80km的版本,饋電油耗僅為3.8L/100km,比同尺寸的日系混動還要低10%以上。
從遠超日系HEV的饋電油耗,到接近,到平齊,再到超越,比亞迪DM/DM-i技術的每一次進化都來之不易,這一切只不過經歷了16年。
這是中國力量,也是中國速度。
可以預見的是,比亞迪秦L的推出,大概率會終結合資A+級車的好日子。而且它下能兼容合資A級車的中高配車型,上能挑戰合資B級車的入門版本,真正做到了上下通吃,重新定義了插混技術天花板。
比亞迪秦L,真的早就該來了,你們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