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產業鏈這幾年喜迎春風,蓬勃發展。
未來,這個產業仍然長坡厚雪,空間巨大,并將成長出數百家獨角獸甚至萬億規模的企業。
但任何行業的發展都是有規律的,再火熱的賽道,一旦陷入千篇一律和同質化競爭,必然會出現價格戰,最終會導致產能過剩和泡沫經濟。泡沫破滅,不僅行業會受重挫,很多企業也會長時間一蹶不振。
目前的新能源產業,已經出現了這種趨勢。以“新三樣”(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板)為代表,產業雖好,但一些地方不惜代價支持,無序擴張,內卷到所有人都不賺錢,價格戰不僅在國內打,出口到海外繼續打,這不僅互相傷害,還鬧得被出口國不高興。
最近,從高層到各職能部門,都意識到這個問題,并連續釋放了一些重大信號,對此提出警示。特別是在國際對中國產能過剩問題擔憂的當下,新能源行業投資出現不平衡的熱潮正引起關注。
信號很快會傳遞到行業,一些過熱的投資和盲目的產能擴張會受到控制。這一次雖然不會像以前一樣搞“一刀切”,但通過提高技術標準和市場準入,或成為主要的控產能方式。
有些冒然跨界進入的企業,已經感受到寒意,最近在紛紛退出或延后相關項目,而那些擁有核心技術,并具有國際化運營水平的企業,選擇了出海布局。
經濟學家高善文最近的一個演講表示,借鑒日本經驗,在經濟長期停滯和內外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企業大量地出海,有助于提高企業盈利和競爭力。
高善文還開玩笑說,掌握生產力的人,適合出海;掌握生產關系的人,適合留在國內。
控產能大幕即將拉開,那種依賴資本和“生產關系”,通過“買買買、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搞產業的方式,肯定不行了。在一個新的商業變革時代,商業規則在改變,游戲邊界在重塑,以價格論英雄的時代已經過去,可持續商業和ESG因子已植入供應鏈,企業要早做準備。
01
警示信號
從決策層面看,最近對新能源產業發出的警示信號還是很明顯的。
在多個場合,高層指出:
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
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
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也能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光盯著“新三樣”,不能大呼隆、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一定要因地制宜,各有千秋。
這些講話,是對當前一些地方發展新質生產力產業時,出現 “內卷式”同質化競爭的回應。
新能源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地方政府投入巨額資金和資源扶持本土企業,或者通過入股的形式招商引資,給予資源照顧,但一些企業專注于價值鏈的低端,而不是推動技術前沿的發展。在殘酷的市場競爭環境中,有些靠資本硬撐,有些不得不破產倒閉。
以新能源汽車為例,一些地方為了引進這類大項目拉動投資和GDP,不遺余力給予貸款和資源支持,結果卻把自己給陷進去了。
最近破產或處于破產邊緣的汽車品牌不斷爆出。威馬汽車、游俠汽車、寶沃汽車、奇點汽車、雷丁汽車、愛馳汽車、高合汽車等等,不是宣布破產清算,就是處于生死存亡的危險邊緣。
統計顯示,自2017年以來,已經有400家新能源車企倒閉或退出市場。
即使在當前依然存活的新能源車企中,除了少數幾家賺錢外,大部分都缺乏資金、技術及供應鏈的支撐,生存壓力較大。有些完全靠投資人和貸款硬撐著。
其他鋰電池、光伏、新型儲能等產業,也面臨同樣的困局。
以鋰電產業為例,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發布的報告顯示,2023年鋰電市場漸顯“疲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新招標項目大幅減少;企業目標完成率低;產品價格腰斬。
第十屆G20—鋰電峰會深圳公報披露,2023年以來,國內動力電池平均產能利用率不足60%,儲能電池產能利用率不足55%。
鋰電池的市場前景和空間當然還很大,但目前的現狀就是產能過剩,以及劣質產能通過價格戰獲取市場份額。
鋰電池亂象引發控產能的第二個信號是,有關部門開始通過指導文件的形式,來提高技術標準和規范行業發展。
5月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鋰電池行業規范條件(2024年本)》和《鋰電池行業規范公告管理辦法(2024年本)》。其中關于“引導企業減少單純擴大產能的制造項目,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的表述引發行業關注。
類似的表述以前也有過,但在當前市場背景下,顯然更有針對性。過去一年多來,鋰電產業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爆發時增長也快速擴張,資本的涌入讓鋰電產業由“供不應求”轉變為“供過于求”,整個行業處于階段性過剩。
工信部門通過指導文件提高技術標注,避免了一刀切的行政干預,有利于加速落后產能的出清。
第三個控產能的信號來自新能源行業的呼吁和自律。
5月17日,在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指導下,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在北京組織召開“光伏行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討論的是光伏行業的未來怎么走。
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隆基綠能、通威股份、協鑫科技、阿特斯、大全能源等業界巨頭都到場了。
會議特別呼吁,要加強對于低于成本價格銷售惡性競爭的打擊力度;保障國內光伏市場穩定增長,探索通過示范項目支持先進技術應用,轉變低價中標局面等。
雖然這是一個光伏行業的會議,但也對政府提出了一些建議,認為光伏行業應該通過市場化的手段解決目前的行業困境,但也應充分發揮好政府有形手的作用,包括優化光伏制造行業管理政策對行業產能建設的指導作用,提升關鍵技術指標;規范管理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政策,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
這個信號也非常明顯,就是對光伏行業的產能、價格,甚至招商引資等,行業呼吁政府發揮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