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車企雖然很多,但客觀的講有實力打價格戰的車企也就是那兩三家,而比亞迪就位列其中。
今年國內車市價格戰的“第一槍”,就是由比亞迪打響的。2月伴隨著7.98萬元起售的比亞迪秦PLUS DM-i榮耀版的上市,比亞迪在很短的時間內,連續推出了十余款榮耀版車型。
相比此前的冠軍版車型,榮耀版車型有兩個最為顯著的特點:第一價格大幅下調;第二配置不減反增。
關于比亞迪今年年初打響的車市價格戰,有人認為是比亞迪的銷量壓力比較大。對于這樣的觀點,在車快評看來其實也不無道理。作為一家民營中國車企,比亞迪近兩年銷量一路飆升,連續兩年成為國內車企的銷量冠軍。在2023年比亞迪銷量一舉突破300萬輛之后,2024年比亞迪全年銷量目標為360萬輛。
這就意味著,在2024年比亞迪單月均銷量要達到30萬元以上。在當下競爭如此激烈的汽車市場,要完成這樣的銷量目標,不只是比亞迪,換了哪家車企都會有不小的壓力。
對于風頭正盛的比亞迪來說,2024年360萬的年銷量目標是志在必得的。看似簡單粗暴的價格戰,毫無疑問對于任何一家車企銷量的提升都是必然的。
隨著比亞迪打響今年車市價格戰的第一槍,國內其他車企也都開始紛紛跟進。無論是新勢力還是傳統車企,有不少都是被動的參與了價格戰。
為什么會用到“被動”這兩個字?那是因為有不少車企,實際上是打不起價格戰的。比如一些造車新勢力,即便是不打價格戰都已經面臨著巨額的虧損了。
正如那句話所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品牌和技術都不占優勢的情況下,如果積極的加入價格戰,憑借售價方面的優勢有可能還會有銷量可以活下去。
反之,想要有銷量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毫無疑問,比亞迪掀起的這波車市價格戰,雖然卷的是行業,但受益的是廣大消費者。試問一下:如果沒有比亞迪一輪又一輪的價格戰,你能買到便宜6.98萬元的軒逸和優惠7萬多的漢蘭達嗎?
表面上看,比亞迪卷的是價格,但實際上卻是比亞迪長期堅持的技術為王企業理念和工程師文化的集中體現。如果不具備強大的供應鏈垂直整合能力和深厚的技術積累,也就不會有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比亞迪。
用一句話總結,比亞迪卷價格的背后,實際上是比亞迪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
那么,比亞迪的實力又該如何體現?
這次我們就不看國內銷量數據了,直接看4月全球汽車品牌的銷量數據。比亞迪以31.37萬輛的銷量,僅次于豐田、大眾和福特,位居銷量榜的第四名。
這樣的榮譽,不僅僅是屬于比亞迪的,更代表了中國汽車品牌。憑借在新能源車領域的優勢,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個榜單上,會看到更多中國汽車品牌上榜。